1954年的一天,一群猶太商人到我國訪問,他們非常神秘地告訴我們,他們帶來了中國急需的戰略物資,並希望跟中國的科學家合作。猶太商人提出要見中國核物理方面的科學家。
會談中,猶太人展示了他們帶來的一個密封金屬鉛盒,他們指著盒子對科學家說:「這是高濃縮鈾235。」
中國科學家知道鈾235的價值和意義,這是製造原子彈的原料。猶太商人說,他們可以把濃縮鈾賣給中國,但是需要我們支付美金。
猶太人
當時我們還沒有啟動製造核彈的計劃,但是科學家知道,中國急需製造核彈,這是當時形勢的需要。事先儲備濃縮鈾,對我們製造核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因為牽扯到戰略物資,科學家不敢決斷,就把這事報了上去。這件事層層上報,最後報到了周總理那裡。
周總理對這件事非常重視,但是他對猶太商人又深表懷疑。因為當時我們還沒有跟以色列建交,而且中國跟以色列的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差異很大,猶太人為什麼會把這麼重要的物質賣給我們?
周總理下達指示,要求中科院建立原子能研究所,組織專家,對猶太人送來的濃縮鈾進行檢測,以辨明其真偽。
濃縮鈾樣本
檢測濃縮鈾
鈾是一种放射性物質,自然界中就存在這種物質。但是自然界中的鈾是三種同位素共生,而且自然狀態下,鈾235的含量很低,只有大約0.7%。這種狀態下的鈾235是不能用於製造核彈的。
要製造核彈,必須是丰度在90%以上的濃縮鈾。而要提煉出濃縮鈾,需要非常複雜的工藝流程,涉及浸礦、煉礦、精鍊等多個環節,而且連探礦、開礦、選礦環節也必須做到精益求精。
鈾的濃縮技術說起來流程簡單,但實際上,其技術難度在當時幾乎是世界的頂峰。
從一個直觀的數據就可以判定這項技術有多難了:要想提取1公斤的濃縮鈾,需要用掉200噸的鈾礦,其提存比例是1:20萬。
我們用麵粉打比方的話,需要20輛10噸裝的大卡車,拉滿麵粉,只從裡邊提取1公斤,也就是兩小碗的麵粉精華。
而我們的核技術在當時幾乎為零,當時有核彈的國家只有美、蘇、英三國。這些國家有了核彈,在世界上就可以耀武揚威,對弱小國家進行核訛詐。
核武器
中國也吃過核訛詐的虧,抗美援朝時期,美國人在戰場上占不到便宜,曾經打算對我國進行核打擊,那已經不是核訛詐了,而是實實在在的核打擊計劃。
可美國人的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呢?因為當時蘇聯也有核彈,實力不弱於美國,美國如果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他擔心會受到蘇聯的對等還擊。
後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交惡,蘇聯也曾經打算對我們進行核打擊,美國方面因為在亞洲地區有很多軍事基地,它擔心中國遭受核打擊會殃及他們的軍事基地,所以對蘇聯提出警告,蘇聯忌憚美國才沒有對中國實施核打擊。
中國的頭上一直懸著核彈,而我們卻沒有對等的制衡力量。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核技術對一個國家多麼重要。也正是因為這樣,擁核國家極力封鎖核技術,我們不可能從他們那裡獲得核技術。這也是周總理懷疑猶太人的原因。
不過話又說回來,因為參加美國「曼哈頓計劃」的很多科學家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獲得核技術是可能的。雖然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是作為商人,為了利益,他們也可能會用技術換錢。中國對此也應該抱有一定的希望。
核武器爆炸的威力
我們既沒有核技術,當然也沒有核檢測技術,任務下達到原子能研究所以後,一個重要人物被推到歷史前台,他就是著名的放射化學專家楊承宗。
楊承宗雖然是放射化學方面的專家,但是我們國內的條件差啊,就連測量鈾的丰度指標的儀器——同位素質譜計都沒有。
就像要稱量一個物體的重量,需要磅秤之類的稱重設備一樣,對鈾一類的放射性物質也有相應的測量儀器。沒有測量儀器,楊承宗如何檢測猶太人帶來的鈾樣品是真是假呢?
但是楊承宗有辦法,他根據放射性物質的「蛻變原理」,指導團隊中的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測量,最終確定猶太人帶來的樣品中,鈾235含量僅相當於天然鈾礦的含量,也就是說丰度不到1%,離製造核彈的丰度要求90%以上,相差甚遠。
這個測量結果揭穿了猶太人的騙局,避免了中國在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要知道,猶太人要求中國用美金支付,那時候我們沒有多少外匯儲備,要想用美金支付,得花多大的本錢啊。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買了猶太人的假鈾,用這種假貨去製造核彈,科研人員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使中國更難造出核彈。
這很可能是猶太人跟美國人相互勾結做的一個圈套,他們有意把我們的科學家引到錯誤的路線上去,不僅要賺取我們寶貴的外匯儲備,還要耽誤我們核武器的研發時間。西方人用心多麼歹毒!
高濃縮鈾金屬
放射化學專家楊承宗
楊承宗無疑是中國放射化學專業的頂尖人才。他為我國的核彈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雖然他的名氣不能跟錢三強、王淦昌等兩彈元勛相比,但楊承宗的貢獻卻是獨特的。
楊承宗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有怎樣的成長經歷呢?
楊承宗是江蘇吳縣人,於1911年出生,非常巧合的是,居里夫人就是在那一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
1932年,楊承宗在上海大同大學畢業,他是那個時代能夠受到高等教育的極少數幸運者之一,但是畢業以後,他基本上處於半失業的狀態。
楊承宗大學畢業回老家,做過一段時間的中學教師,但不久就失業。楊承宗大學時期的校長曹惠群把他推薦到鐳學研究所搞科研。當時的所長是鄭大章,這位鄭大章是一位非常博學而又正直的科學家,曾經師從偉大的科學家居里夫人,跟隨居里夫人讀完了博士學位。
楊承宗
鄭大章既是楊承宗的領導,又是他的老師。鄭大章非常喜歡楊承宗這個勤奮且正直的年輕人,鄭大章傾其所學,指導、教育楊承宗。所以楊承宗一生對鄭大章感激不盡,他曾說:「鄭先生是我的啟蒙老師,他不僅教給我知識和技術,還留給我高貴的民族氣節。」
楊承宗所說的民族氣節,指的是,在汪偽政權時期,汪精衛曾經邀請鄭大章當「教育部長」,被鄭先生斷然拒絕。
鄭先生自知不能在北平呆下去,於是帶著研究所的所有成員,從北平轉到上海租界繼續進行研究,並取得了重大學術成果,但是這位傑出的放射化學專家,卻因病於1941年去世,享年只有37歲。
1947年,經過嚴濟慈的推薦,楊承宗來到鄭大章曾經就讀過的巴黎大學讀書,他進入這所大學的鐳研究所,師從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女士從事放射化學研究,而這位伊雷娜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兒,她也在1935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伊雷娜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放射化學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
楊承宗因為在國內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伊雷娜導師的指導下,他的學術得到極大提升。
居里夫人和女兒伊雷娜
1951年,楊承宗完成學業,他欣然接受錢三強的邀請,拒絕了法國提供給他的高薪崗位,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參加祖國的科學事業。
回國當年,他就擔任原子能所放射化學研究室的主任,同時兼任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研究室的主任。
1958年,楊承宗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放射化學系主任,同時兼任輻射化學系主任。1979年他榮升科大副校長。1980年,他被任命為合肥大學校長。
2011年,這位新中國的放射化學事業的奠基人,在北京因病去世,走完了他光榮的一生,享年100歲。
楊承宗老人
楊承宗的愛國情懷
1951年,楊承宗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他的論文得到「優秀」的考評成績。為自己的學業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楊承宗收到了兩份聘用函,一份是法國國家科學科研中心的,聘用函上清楚地寫明了聘用待遇——年薪55萬法郎,當然還有其他優厚的福利待遇。
另一封聘用函來自國內,是錢三強寫給他的,信中邀請他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事業,而新中國能夠給他的待遇,是每月只有1000斤小米。按照這個薪酬標準,楊承宗工作一輩子也沒有在法國1年的工資高。
楊承宗(左一)博士論文通過後,約里奧·居里夫人在慶賀會上與其碰杯
然而,楊承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
錢三強不僅請楊承宗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還給楊承宗提了一個要求,讓他在法國購買科研設備和學術書籍。
楊承宗知道我們國內缺乏什麼,他一口氣買了8箱子書籍,但是錢三強寄的錢早就超支,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拿出來,仍然不夠,於是他又借了很多錢。為了償還借款,楊承宗賣掉了自己心愛的相機和手錶。
錢三強
臨行前,楊承宗向自己的導師伊雷娜提出一個「無理要求」,楊承宗請求老師准許他把實驗室里僅有的10克碳酸鋇鐳標準源帶回中國,那可是世界上獨有的珍品,是當年老師的母親居里夫人親手制出的,是當時世界上極其珍貴的標本。
伊雷娜導師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把珍貴的標本送給了楊承宗。楊承宗帶回標本,是為了回國研究。而在他以後的研究中,這10克標本,成為了中國進行放射性計量標準研究的唯一可以依據的計量實物。
1979年,楊承宗把這10克標本捐獻給國家。
楊承宗帶著這麼多寶貝回國,出關檢查這一關他肯定過不去。導師伊雷娜安排助手布歇茲一路護送,楊承宗的行李因此享受到免檢的特權,他帶著這些寶貝踏上了回國的馬賽號輪船。
從法國出境可以說是一路順風,因為中法沒有通航,所以需要先到香港,然後從香港回到大陸,那時香港還在英國人的統治之下。當輪船在香港靠岸,楊承宗正準備搬運行李下船的時候,卻聽到英國警察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的中國人都必須留在船上等待檢查。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
楊承宗擔心自己帶回來的寶貝被英國人扣留,於是守住自己的「行李」不敢離開半步。離大陸雖然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卻要在這裡受英國人的管制,楊承宗的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恥辱。
不一會來了幾個英國警察,他們命令和楊承宗在一起的中國人:「跟我們走!」楊承宗只好跟著英國人來到一艘巡邏艇上。楊承宗坐在船頭,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樣的命運。
令人意外的是,這艘船把他們帶上了一艘名叫「石門號」的中國船上,在這些英國警察的「護送」下,楊承宗順利登上「石門號」。祖國大陸向他敞開溫暖的懷抱。
在香港可以說有驚無險,但是楊承宗很不是滋味,英國佬在中國土地上發號施令的醜態,令楊承宗終生難忘,這更堅定了他為祖國科學事業獻身的決心。
楊承宗的敬業精神
楊承宗熱愛祖國,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放射化學專業,他對自己的專業有多熱愛,這裡有件事,從中可見一斑。
楊承宗(右一)、嚴濟慈、馬大猷、吳文俊
北京協和醫院,在抗戰前出於醫療需要,曾經用「庚款」從美國購買了一點鐳,只有507毫克,這部分鐳被密封保存在一個玻璃容器中,為安全起見,醫院把這個玻璃容器放在了保險柜里,並鎖牢。
抗戰時期,日本人佔領了北京,萬惡的日本人破壞了這個裝置。玻璃容器內有強輻射氣體氡,在密封狀態下,尚且擔心會有氣體擴散。而裝置被破壞以後,裡面的氡很有可能會泄露,對環境和人造成嚴重危害。
更可恨的是,日本人不僅打破了玻璃管子,而且還把連接玻璃管子的橡皮管通到了上邊。要知道,協和是一所醫院,裡面住滿了病人,還有很多醫生護士。這是多大的安全隱患啊。
醫院的領導急壞了,他們多想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專業性這麼強的問題,找誰去解決呢,這事又找到了楊承宗的頭上。楊承宗接到這個邀請,當即帶了兩個學生,和一位玻璃工到醫院現場去察看。
按照醫院領導的指示,楊承宗推開一所地下室的門,地下室內靜得嚇人,他知道,哪怕裝鐳的裝置沒有被破壞,這房間里也不安全。而現在明明知道裝置被破壞,房間的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楊承宗
當時的條件,我們既沒有特製的防護服,也沒有特製的手套和口罩,也就是說,楊承宗沒有絲毫的防護工具,就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鐳輻射的環境中,對於這一點,他作為這方面的專家,比誰都清楚。
在危險面前,楊承宗首先想到的是跟他一起來的學生,他不讓女學生去接觸最危險的保險柜,而打開保險柜以後,他又代替玻璃工進行吹氣。
憑藉豐富的經驗,靠著膽大心細,楊承宗終於完成了加水密封的工作,處於危險狀態的醫院終於安全了,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楊承宗的右眼卻受到氡的輻射,受到嚴重損傷。
10年後,楊承宗的右眼因視網膜脫離而失明。楊承宗為了別人的安全,犧牲了一隻眼睛,而眼睛對於一個科學家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
楊承宗舊照
傳遞重要信息
在楊承宗學成從法國回國前夕,他的導師伊雷娜女士的丈夫約里奧·居里先生,聽說妻子的中國學生楊承宗要回國,專門約見了楊承宗。
約里奧-居里也是一位放射化學專家,他在1935年跟妻子伊雷娜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此外,約里奧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當時擔任了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的主席。
約里奧·居里對楊承宗說:「請你轉告毛澤東,新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我們夫婦非常讚賞。但是中國要想捍衛和平,必須有資本,所以中國必須自己製造核彈,有了核彈,才能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美國雖然有了核彈,但是美國並不能壟斷核技術,中國的科學家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製造出核彈。」
約里奧-居里夫婦
楊承宗回國之後,把約里奧·居里的話先給錢三強說了,錢三強覺得這個口信太重要了,就傳給了毛主席。後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很快組織隊伍搞核彈,顯然跟約里奧·居里的啟發大有關係。
約里奧·居里作為一個西方人,對新中國特別理解,特別關心,充分說明並不是所有西方人對我們都懷有偏見。
楊承宗先生是2011年5月27日離世的,他已經離開我們10年了,但是他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楊承宗先生培養了一大批放射化學方面的專家,如今都成為了該領域的骨幹;楊承宗的無私奉獻、矢志報國的精神也將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