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2021年08月17日12:51:04 歷史 1742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四連山主峰建設美化場景一角。


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林登榜


一、開展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的時代背景


1979年4月,我們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3團奉昆明軍區命令由屏邊移防河口。部隊布防在從壩灑至大南溪176公里長的邊防線上,除個別連隊有1960年代留下的破舊營房外,大多數部隊都住在臨時搭建的油毛氈房、鋼架房、窩棚、貓耳洞中(部分連隊借住民房),團機關及部分直屬隊住在公路工程局搭建的油毛氈房裡。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的紅河壩灑浮橋。

由於所屬部隊基本都是從內地調到邊防,對亞熱帶山嶽叢林氣候和環境有諸多不適應。河口地區氣候環境條件十分惡劣,一會兒晴天,太陽曬得沒地方躲;一會兒又瓢潑大雨,澆得像落湯雞。除了白天日晒雨淋,還有晚上蚊叮蟲咬。有的幹部戰士被蚊蟲叮咬後,不會護理,周身潰爛。特別是爛襠、爛腳丫,更是讓許多指戰員苦不堪言,嚴重影響了部隊戰備執勤,給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也是當時整個雲南邊防前線的普遍現象。

面對部隊無營房、陣地無道路、輜重無庫房、無水無電的困境,儘快解決部隊住房問題、讓人員輜重先安下身來,成了各級首長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根據軍委、總後勤部的要求,從昆明軍區、雲南省軍區、蒙自軍分區到每個邊防團,均成立了邊防戰備營房工程辦公室,要求用3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邊防部隊的住房問題。

我團黨委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保證戰備營房工程建設從1980年初開始順利進展。

全團3年戰備營房工程建設工作主要分為2個階段:

第1階段,1980年初至1980年5月。

1980年初,我團成立戰備營房工程建設辦公室,全稱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3團戰備營房工程建設辦公室,對外稱為35548部隊戰備營房工程建設辦公室,簡稱「營建辦」。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作者當年在七連前哨排組織施工測量時留影。

在此期間,全團的營建工作由後勤處組織實施,主要任務是首先解決部隊臨時住房問題。營建採取的方式,是由團保障材料(主要是油毛氈、鐵絲、釘子、抓釘、部分鋼架),由各營、連、排、班因地制宜,自己動手解決各自的臨時住房。

通過了近3個月的艱辛努力(加之營建辦成立前各單位的努力),各營連基本解決了自己的臨時住房。同時,各單位採取不同的方式,簡單地解決了吃水、照明問題。

根據布防情況,團黨委要求,要儘快對各營連住房建設土地,以及前哨排、班所需土地進行徵購,後勤處要按照團黨委的要求與司令部相關部門配合,儘快完成徵購工作。

部隊所需土地徵購工作,得到河口縣委、縣政府、河口農場及其所轄各分場的大力支持。當地政府表示:部隊需要哪裡就劃哪裡,要多少劃多少。由於團黨委積極協調和地方政府支持,較短時間內完成了全團所有防區的土地徵購任務,共徵購土地1950餘畝,並完善了各種手續。

至此,部隊眼前的困難解決了一些,但部隊的戰鬥和生活條件總體還是很艱難的。

第2階段,1980年5月至1982年底。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作者(左)與羅意利副團長(右)留影。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作者與羅意利副團長下連隊檢查工作途中留影。

1980年5月,根據團黨委分工,由副團長羅意利分管後勤工作,主抓全團的戰備營房建設。為了加強對營房建設的組織領導,同年8月,團黨委又決定副政委楊學智到營建辦,加強營建辦的領導工作。

羅副團長和楊副政委是老搭檔,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時,兩人分別擔任我團1營的營長、教導員。全營英勇頑強、戰功卓著,1連被中央軍委命名為「英雄連」,3連4班副班長李成文被中央軍委命名為「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他們再次搭檔,各項工作配合都很默契。

以羅意利副團長就位為標誌,全團從上到下逐級成立健全了邊防戰備營建辦公室。團營建辦由團黨委直接領導,從全團抽調人員組成。同時,全團營建工作改變各營連各自為戰的辦法,由團營建辦統一調查研究、勘察規劃,按照「先一線後二線,先連隊後機關」;「成熟一個點,就建設一個點」的原則,緊張有序地全面推進。


二、我團營建辦組織機構建設


羅副團長、楊副政委到位後,很快就進入了工作情況。他們深入到基層,了解情況、調查研究,分析在營房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並對所需建設的營房進行了勘察、規劃,針求官兵意見,為設計部門提供了詳細的設計依據。

同時,根據任務的需要,向團黨委提出了抽調幹部戰士及裝備加強營建辦的意見,並在團黨委專題會議上彙報了相關方案,得到了團黨委的大力支持。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足跡踏遍全團陣地哨所(之一)。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足跡踏遍全團陣地哨所(之二)。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足跡踏遍全團陣地哨所(之三)。

於是,在全團範圍內抽調了20餘名幹部、50餘名戰士,30餘輛大車,1個建制連隊(1營2連),正式完善擴編了邊防第13戰備營房工程建設辦公室,並根據工作分工和任務需要,組成了各個工作機構:

(一)黨支部委員會。支部書記:趙貴興;委員:李世才、林登榜、普永忠、熊家貴。

(二)行政組。人員:趙貴興、鄧明根、馬世界、開友早、楊立宏、凌受良。

(三)施工組。人員:陳二春、林登榜、李文雄、吳陽露、李國華、王萬明、廖錦安(地方聘用)、陳鶴齡(地方聘用)、鍾師傅(全名不詳。1營老職工)。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瀟洒邊關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任我風流

(四)財務組。人員:李世才、熊宗貴、尚石祥。

(五)材料採購保管及發放組。人員:王福祥、顏登富、錢曉紅、普永忠、黃德富、常炳雲、文金元、張應榮。

(六)運輸保障組。人員:游享權、劉紹安、閉修權、金啟文、潘發政、林立敢、李忠玉、楊通富、潘志勇、陳升強、柳建強、魏林、朱德輝。

(七)材料加工組。人員:朱光武、陳保國、高金福、徐忠善、楊朝倫。

(八)水電安裝維修組。人員:陳保國、楊朝倫、徐忠善、楊友勇、夏師傅(全名不詳。團後勤職工)、張達會、趙德雲、龍華、易麟、楊友位。

參照團營建辦的機構設置,各營、連也相繼成立了施工小組。

團黨委的高度重視,組織保障及人員落實到位,為我團戰備營房工程建設任務的全面圓滿完成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三、艱辛的建設歷程


布防在河口前線的我團部隊,團機關攜7個直屬隊,4個步兵營,1個炮營,共有28個連隊、23個前哨班(排),分布在64個高度分散的執勤點上。邊境地區天天有槍聲,月月有戰鬥,隨時有敵情,作戰和戰備執勤任務艱巨繁重。許多連隊、絕大多數前哨班(排)不通電、不通自來水,基本生活主要靠人背馬馱。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團部機關建設場景一角。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三營十二連香蕉地。

團黨委根據實際情況,多次開會研究營房建設問題。在堅持「先一線後二線,先連隊後機關」;「成熟一個點,就建設一個點」原則的前提下,要求部隊各單位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有條件的先搞好「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所需建設的場地平整)。只要基本條件成熟了一個點,就抓緊建設這個個點。

我團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全力推進工作:一是依靠上級的有力保障。上級機關每年撥付給我團300餘萬元專項資金,我們嚴格計劃,精打細算,確保高效用於部隊營房建設。

二是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口縣政府、河口農場不管是征地還是建築材料保障,都給予我團大力支持。我們以此教育幹部戰士,感謝人民群眾的靠山作用,加快步伐,建設新家。

三是依靠全團指戰員的拼搏與配合。許多連隊組織幹部戰士投工投勞,運送材料,幹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幹部戰士「以邊疆為家,以艱苦為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有力推進了全團營建工作。

四是依靠組織營建辦這支團結拼搏的團隊。在戰備營房建設過程中,營建辦從領導到工作人員,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白天在施工點上,晚上還要加班工作。營建辦全體人員確實為我團營房建設付出了巨大辛勞。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四營十三連新建營房。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團機關家屬區營區綠化。

營房建設是一項技術活,不是靠有精神、拚命干就行的。當時營建辦沒人懂得施工,更不要說設計等技術。為了解決缺乏技術人員的問題,團里商請河口縣政府幫助,河口縣政府當即答應儘快想法解決。在河口縣政府的安排下,我團從河口縣建築公司聘請了廖錦安和陳鶴齡2位技術員,解決了當時缺乏技術人員的困難,保證了工程質量。

營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施工隊伍相當重要。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富裕勞動力外出打工的還不太多,誰要能帶幾個人出門,聯繫得了工程,就能當老闆。我團營建施工量大,只要施工隊伍前來聯繫,基本都能找到相對合適的安排。對方帶來人多,就安排建房;人少、技工不足,就安排一些附屬工程。因此我團3年邊防戰備營房建設中,參與施工的就有來自於全國6省市、30餘支(以一個小項目為一個施工隊)、3000餘人的施工隊伍。分管營建的團首長也到一些有資質的工程公司邀請對方參與我團建設,但由於河口氣候及施工條件太差,幾乎沒有一家願意。其中有資質的紅河州箇舊市建築安裝工程公司,承擔團機關辦公樓和禮堂建設,完成了這2項工程後就撤走不幹了。

部隊艱苦,施工隊伍更艱苦。他們住在自己搭建的茅草房(窩棚)里,很多陣地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建築材料均是施工隊人背馬馱送到工地。他們為部隊建設作出了貢獻,也作出了犧牲。在我團3年邊防營房建設中,施工隊伍死亡3人、受傷7人,奉獻了血的代價。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作者(右)與二營副營長李維金(左)在二營部留影。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作者與團運輸股股長王明成在四連山廣播宣傳站坑道前留影。

經過3年的艱苦拼搏,全團完成建房約15萬平方米,修路170多公里,架設電線210多公里、水管380多公里,營區綠化植樹30餘萬株,總投資3000餘萬元。全團人員和裝備全部按時住進營房和倉庫,一條條公路,一根根電杆、水管通到陣地,戰士們吃上汽車送的給養,喝上甘甜的自來水,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看書學習;營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戰士們訓練、執勤生龍活虎。

在3年的邊防戰備營房建設中,團營建辦不負組織重託,不負全團指戰員期待,圓滿完成了團黨委交給的任務,對提高部隊戰鬥力、促進思想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羅意利副團長多次受到昆明軍區、雲南省軍區、蒙自軍分區的表彰,營建辦不少同志立功受獎;營建辦工作人員林登榜自學成才、努力奮鬥、廉潔奉公、榮立三等功的事迹,還刊登在《國防戰士報》上。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作者近照


「團史資料」林登榜:回顧我團三年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 - 天天要聞

軍功章有她的一半。

營建辦全體指戰員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幸福——奮鬥是幸福,拼搏是幸福,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是幸福。

【圖片由作者提供】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裡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