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記憶,存留歷史的點滴
有些人生而偉大,有些人生而渺小。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啊。
只是這個小人物,平凡的事迹卻足夠我們殷殷緬懷,放之不下。
這個小人物,叫做白芳禮。
他生於1913年,甚至具體的日期都已經被歲月塵封,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迷,我們只知道他生於1913年。
白芳禮的生活,從小便沒有童話,家境貧寒的貧寒,迫使他從13歲便給人打短工,為家裡添一份勞動力,而讀書這種奢侈的事情,也只能是一種願景了吧。
但是勞苦的生活帶給他的並不是豐裕的收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付出與回報之間,間隔著世事動蕩這條鴻溝。
1944年,31歲的他因為生活實在維繫不下,只得跑到天津做了個三輪車夫,跟祥子差不多的車夫。
1974年退休。
這是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能找到的寥寥幾筆關於白芳禮退休前的點滴,因為他太普通了,普通到即便是捧在手中,都無法辨別他的存在。
此前並無光輝事迹的他,似乎再過幾年,這個已經六十歲的老人就要了此餘生。
1987年74歲的他決定做這輩子他一直想做的一件事——讓貧困孩子能上學。
因為在這個幾乎是文盲的老人心裡,讀書上學是多麼神聖和光榮的事情,也是自己這一生中埋藏最深的痛處。
他這麼一做就堅持了十八載,不論春夏秋冬。
似乎對於我們來說,十八年似乎也只是文章中或者書本上的一句話而已,但是確實白芳禮老人一秒一秒認認真真度過的歲月。
你若在天津看到一個已經七八十歲老人騎著三輪車,熱了就用毛巾擦把臉,那個人就是他。
他就是白方禮,這個名字是他戶口本上的正確寫法。
其實對於小人物白芳禮的評價,總會有那麼一種聲音,那就是就算他最後堅持了十八載,也不過是區區三十五萬元,三十五萬是什麼概念?在繁華的天津街頭,或許你隨便拉一個人,他們也能湊出這筆錢,對如今這個社會來說,一頓飯都能吃幾萬元,三十五萬似乎並不值得拿出來說。
誠然,我們無法反駁,因為這是事實。
值得拿出來說的是年近九十歲的他沒有力氣再騎三輪車,就替人看車,把一毛兩毛錢放到飯盒,存夠五百元後捐給學校。
當捐完錢他說:我干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默默想了許久。
為了讓貧困的孩子們能安心上學,白方禮老人靠自己的勞動,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先後捐款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大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他為學生們送去的每一分錢,都是用自己的雙腿一腳高一腳低那麼踩出來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櫛風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積攢出來的,來之不易,來之艱辛!照常理,像他這樣的古稀老人不僅無須再為別人做什麼,倒是完全應該接受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可他沒有,不僅絲毫沒有,而且還把自己僅有的能為別人閃耀的一截殘燭全部點燃,並且燃燒得如此明亮,如此輝煌!
不過說到底,他依舊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人物,只不過這個小人物,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做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