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在田書閣的瀏東南溪施氏家族,始遷祖來瀏陽竟和歐陽玄有關

2021年05月11日23:10:54 歷史 1583

很多人應該都看到過「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文中寫到了「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的施氏。說到施氏,就不得不提到兩位施姓名人:一位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另一位則是清康熙時率軍收復台灣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潯海施氏家族的施琅大將軍祖籍河南固始,錢塘施耐庵的祖籍是江蘇蘇州,在末齋的家鄉湖南瀏陽,有一支施氏也來自江蘇。唐末黃巢起義,施兼善(字公達)避亂從延陵義興縣(今江蘇宜興市)永壽鄉河西岸徙居池州青陽縣九華山的麓石獅子村(今楊田鎮),其後裔析居今湖南瀏陽、湖北竹山等地。

明代建在田書閣的瀏東南溪施氏家族,始遷祖來瀏陽竟和歐陽玄有關 - 天天要聞


瀏東施氏始遷祖與歐陽圭齋

施兼善的後裔之所以會遷居到瀏陽,據說是瀏東南溪施氏始遷祖施訓洪和瀏陽的歐陽玄(字原功,號圭齋,後世因避康熙玄燁諱,稱歐陽元)有關係。《瀏東施氏族譜》中有一首署名為歐陽玄的詩:


《贈別文翁施先生》歐陽玄

鴻飛天外已悠悠,流水行雲任去留。

荒蕪田園知有主,泥塗軒冕許同儔。

公卿惋惜踈文史,意氣昂藏貫鬥牛。

愧我一官殊擊戀,何年攜手話瀛洲。

另外《瀏東施氏族譜》中還記載著這樣一段:「訓洪公......以通經應選至京師,大為圭齋歐陽公諸名賢所器重,登至正甲申(1344年)進士,入翰林與修遼金宋三史。時元求賢若渴,進用不次。相國脫脫以公才堪大用,薦授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未幾,丞相被讒。公嘆曰:時事可知矣!不去何為?時中原鼎沸,乃攜家遁跡豫章,及袁寧,聞歐陽公已卒,櫬且南還,欲往唁,以伸知己之感。歐陽公家瀏陽,道經首裨山(即大圍山),至黃泥坳,盜賊蜂起,因命公子築堡,山隅憑險阻以自固,今之所稱施家沖即其地也。迄洪武初年,始遷大和里之南溪。」訓洪公即瀏東施氏始遷祖施訓洪(字文富,號南陽),先不去細究他到底是不是真的進士,有沒有受到歐陽玄的器重。僅從因為聽說聞歐陽玄去世,於是想去歐陽玄的老家弔唁,其實也還是說得過去的。然後又由於在瀏陽遇到強盜,最後算是不得已而留在了瀏陽。

明代建在田書閣的瀏東南溪施氏家族,始遷祖來瀏陽竟和歐陽玄有關 - 天天要聞


瀏陽東鄉南溪施氏(吳興堂)

明洪武初,施兼善的22世孫施訓洪(和五次子,字文富,號南陽)由江右(今江西)遷居湖廣長沙府瀏陽縣大和里之南溪,文富公為瀏東南溪施氏始遷祖,十三世施興鵬(國球之子)為本支祖。

字輩:(從興鵬公位下)

永大東邦緒,寅傳漢代薪。

明經宏世業,家學正彝倫。

世系:

施興鵬(字人從,號萬圖)——施永鳳(字來儀,號岐山)、施永信(字士鵬,號啟原,娶獨石楊氏)、施永光(字士烈,號顯亭)、施永隆(一作永龍,字乘六,號御天,娶全富瞿聖張之女)——施大綱(字堯清,娶井泉卜氏)、施大紀(字雲煥,娶余氏)、施大純(字體元,號健峰,娶膏滸周奉交之女)、施大經(字庸九,娶灘頭湯朝位之女)、施大緯(字爾嘉,娶蘇家江湯志剛之女)、施大綉(字羅錦,娶三口孔恆茂之女)、施大綬(字酬庸,娶寧布壟譚文星之女),施大煦,施大傑(字鎮維,號慕川,娶板坑李威彩之女)、施大勛(字璜猷,號磻石,娶泉塘胡卓廷之女)、施大熙(字宏載,號帝齋,娶楊家社瞿文統之女)、施大照(字明兼,號雙峰,娶全富瞿智千之女)、施大燾(字鎮倫,號錦峰,娶東門魯行紀之女);施大彰(字榮封,娶板坑李士希之女,撫弟大烋子東培為嗣)、施大烋(字騰藻,號芹塘,娶大江王省忠之女);——

明代建在田書閣的瀏東南溪施氏家族,始遷祖來瀏陽竟和歐陽玄有關 - 天天要聞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志,蔭襲:「施寅祺,以兄仁本襲雲騎尉,長沙協標候補守備。」施寅祺是施仁本(譜名施寅本,字道生)的三弟。「施仁本,清咸豐時在蘇省充勇有功,疊保至花翎都司,大橋角出隊衝鋒受傷陣亡,沐李中堂承奏奉旨,以雲騎尉世襲。撫三弟寅棋子傳厚為嗣。」

鳳公下經公房淮公世系

施大經——施東江、施東淮(字南朝,娶大屋周維都之女)、施東河、施東漢、施東洲、施東清——施邦敏、施邦雯(字景星,號慶雲,娶泉塘胡廷試之女)——施緒萍、施緒庄(字敬華,娶磨盤嶺李定禮之女)、施緒芹、施緒茹、施緒吾、施緒芃——施寅本(官名仁本,字道生)、施寅樂、施寅棋(一作寅祺)、施寅榜——


瀏東南溪施氏家族的在田書閣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瀏東南溪施氏家族曾在瀏陽河上游大溪河的支流(即南溪)下沙洲建過一座在田書閣,用來供施氏子弟讀書,距今有近500年歷史。萬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禮部侍郎庄天合(字德荼,號沖虛衛人,長沙人)曾作《古在田書閣記》。在田書閣曾一度被毀,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施永鳳作《重開在田書閣記》。在田書閣成就了南溪八景之一的「在田風雅」,也因此留下了多首《在田書閣十便詩》和南溪八景詩中的《在田風雅》。瀏陽人胡應台(字征吉,號泰六,明兵、刑二部尚書)曾作《和宜朴施先生八景詩》,宜朴施先生即施淳,譜名施紹鸞,字宜朴,號渾齋,明萬曆間曾任雲南河西縣知縣。

明代建在田書閣的瀏東南溪施氏家族,始遷祖來瀏陽竟和歐陽玄有關 - 天天要聞

《在田風雅》施淳

別館儲才日,群英積學年。

風追渠閣麗,雅共遏雲妍。

論難驚嗣響,宮牆異及肩。

明珠來合浦,美玉捋藍田。

樹繞樓台下,芸香幾席邊。

吉占符利見,向此一鳴鞭。

《在田風雅》胡應台

峻閣欲凌煙,占龍應在田。

宮牆望外憂,風雅個中傳。

窗曉星光聚,桐敲鳳羽翩。

昌隆鳴盛代,簪笏勵群賢。

劍氣沖銀漢,書聲達錦阡。

談經人未遠,仰止幾留連。


參考資料:《瀏陽縣誌》、《瀏東施氏族譜》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