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出現逆天電競網劇,直接用選手真名,無厘頭劇情真不怕被告?近年來,隨著電競文化逐漸破圈,相關題材的爽文、短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內容五花八門、設定腦洞大開,似乎只要沾上「電競」二字,就能迅速吸引一批年輕觀眾,但就在觀眾已經習慣各種「奪冠熱血」「天才逆襲」的套路之際,最近一部短劇卻以離譜程度再次突破大眾認知,引發熱議。
這部短劇最大的爭議點,就是它毫不遮掩地「借用」了現實電競明星的真實姓名與身份——盧本偉、faker、uzi,通通原名登場,不僅如此,劇情設定更是天馬行空、抽象至極,劇中,盧本偉設計陷害faker,把他送進「網癮醫院」,然後頂替他的位置參賽,成功奪冠,走上巔峰人生。
而劇中盧本偉和uzi也結為隊友,展開所謂「全華班衝擊世界冠軍」的熱血旅程,至於faker,不僅人設被洗劫一空,甚至連籍貫都被「篡改」,成了中國選手,令人哭笑不得,對於這樣一部內容荒誕、設定大膽的短劇,網友的反應極其兩極化。
一方面,有人把它當成了「下飯神劇」,表示劇情雖然離譜,但勝在節奏快、反轉多,完全不帶腦子地看反而別有一番魔性娛樂效果,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嚴肅批評該劇涉嫌侵犯名人肖像權與名譽權,尤其是faker、uzi等現役或曾在役的頂尖選手,他們在電競圈地位極高、影響力巨大,被如此無授權地消費與虛構,確實可能觸及法律紅線。
更讓人疑惑的是,導演團隊似乎並未對劇中角色做任何「化名」處理,在這個版權意識逐漸提升的時代,哪怕是改編小說都要嚴格處理角色原型,更別說是直接用真實人物參與虛構情節,且有明顯負面描寫,盧本偉「陷害送醫」、faker「人生被偷」,這些劇情如果未經授權,將極可能構成對當事人的侮辱與名譽損害。
這一事件也再次引發對短劇行業亂象的反思。在短視頻流量為王的邏輯驅動下,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傾向於用「極端設定+熟臉ip」博眼球,但若沒有底線,終將觸碰法律的邊界,觀眾可以被「抽象劇情」吸引一時,但內容創作者是否也該有基本的創作倫理與法治意識?
在真實與虛構的邊界上打擦邊球固然「高效」,但也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這部「全明星出道即崩壞」的電競短劇,或許正是短視頻時代速食創作的一面鏡子,熱鬧歸熱鬧,但別忘了,那些被隨意「借用」的名字背後,是無數電競人真實奮鬥的青春與榮譽,對此你們有什麼想吐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