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楊芮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日,演員李現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打鳥」攝影作品,得到生態環境部門點贊。一時間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引發全網關注。
何謂「打鳥」?其並非字面上傷害鳥類的行為,而是攝影圈裡一個常見的行話或戲稱,主要指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
作為傳統觀念中的「中老年的愛好」,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打鳥」逐漸年輕化,成為年輕人們親近自然、緩解焦慮的一種新型方式,甚至有「00後」不惜花費超十萬元購置專業裝備只為抓拍一隻鳥。此外,地方政府也敏銳捕捉到這一熱點,紛紛推出「觀鳥地圖」等旅遊產品,推動「觀鳥旅遊」從小眾愛好向大眾消費轉變。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提醒,這一熱潮背後也存在隱憂,如不文明拍攝行為可能干擾鳥類生活、破壞生態環境等。


愛「打鳥」的00後男生小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觀察:
「打鳥」深受00後喜愛
有人花費十萬隻為拍鳥

最近,演員李現被拍到在北京玉淵潭公園與「大爺攝影團」一同拍鳥,這一畫面迅速登上熱搜,引發了大眾對觀鳥、拍鳥活動的廣泛關注。
記者打開小紅書,以「年輕人打鳥」為搜索關鍵詞,結果顯示相關筆記超500篇。原本以中老年人為主力軍的「打鳥」圈,如今正悄然湧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其中00後群體尤為突出。
社交媒體00後熱議打鳥 圖源社交平台
「我個人特別喜歡拍攝動物題材,尤其是那些羽毛鮮艷、姿態靈動的鳥兒,每一次按下快門,都讓我滿心歡喜,成就感十足。」
出生於2002年的北京男生小宇(化名)向記者分享了一段難忘的經歷。去年7月,他偶然路過北京頤和園內一片樹林,看到一群攝影者正扛著「長槍短炮」聚精會神地等待抓拍野生紅角梟(也是貓頭鷹的一種),他在一旁觀察到,那天早上大家從7點開始守候,可貓頭鷹卻遲遲沒有現身,大伙兒只能無奈散去。
「貓頭鷹晝伏夜出,加上樹葉密密麻麻,貓頭鷹的巢穴藏在其中,很難拍攝到清晰畫面。」
小宇拍攝的紅角梟
抱著好奇以及「一點點的挑戰心理」,小宇此後每天去公園蹲守,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終於,在一次夕陽西下的傍晚,當用鏡頭定格下貓頭鷹靈動的身影時,小宇激動得差點跳起來。回憶於此,他對記者描述:「當你經過長時間辛苦和等待,拍到一張珍貴、獨一無二的照片,那種喜悅和滿足感是平日娛樂活動中無法感受的。」
此後小宇正式成為一名「花鳥使」,今年他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去新加坡、馬來西亞叢林里去拍攝到更多珍稀鳥類。
無獨有偶,另一位家住成都的00後學生小謝(化名)同樣是一位新晉「法師」(指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鳥類的資深攝影愛好者)。
談及入坑「打鳥」的原因,他直言不諱:「遊戲玩膩了,想做點更有挑戰性、更有意思的事情。」
在他眼中,「打鳥」並非大家想像中的簡單消遣。精準聚焦、長時間耐心等待,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攝影技術,更需要對鳥類的生活習性有深入了解,其中的門道,遠比他最初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作為一名「氪金玩家」,為了追求「鳥毛根根分明」的極致效果,小謝在這三年間花費了超過十萬元,不斷迭代更新自己的拍照設備。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每一款設備的優缺點:f6承載著情懷,但膠片成本高昂;z62作為入門微單,成片效果已然不錯;尼康d850的成像畫質,在他看來比cmos更為清晰;而z8則憑藉更快的連拍速度和針對鳥類的專屬對焦模式,成為他的心頭好。
向「老法師」學習「打鳥」的年輕人 圖片來源社交平台
而「打鳥」給小謝帶來的改變,遠不止於設備的更新換代。這個愛好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滋潤著他的生活。「衝動、易怒、焦慮」、小謝這樣來形容曾經的自己,自從愛上「打鳥」後,他明顯感覺到「整個人都靜下來了」。
原因為何,他解釋:「在拍攝過程中,需要攝影者絕對專註、心無旁騖,那些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與煩惱,都在這一刻被拋諸腦後。」因此,小謝將其視為一種「逃離眼下焦慮」的心理療愈方式,讓他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了內心一份平靜與閑適。
「以前走路都在玩手機,現在走路注意力都在路邊的樹榦上。」
如今,小謝走到哪裡都背著相機,當發現路邊停留的漂亮鳥兒,立刻停住腳步,緩慢而熟練地拿出相機,迅速按下快門,這一系列動作早已成為他的肌肉記憶,「打鳥」也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習慣。
「打鳥」作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象:
從小眾愛好向大眾消費轉變
多地政府部門喊話「來打鳥」

同樣,「打鳥」熱潮迅速被各地文旅部門捕捉。
「來廣西尋寶藏鳥鳥吧!」「來大理邂逅蒼山洱海的浪漫!」「來拍!廣州海珠濕地來稀客了!」……北京、廣西、湖北、雲南等地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喊話,安利起了自家「打鳥」好去處,邀請李現及全國「李現們」前往拍攝本地珍稀鳥類。
「打鳥」作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各地文旅部門不僅熱情邀請,還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例如,廣西文旅部門推薦了弄崗自然保護區,這裡擁有240多種鳥類,包括弄崗穗鶥、印支綠鵲等珍稀鳥類;山東則憑藉豐富的鳥類資源,邀請攝影愛好者「四季打卡」,並表示「天天都能出大片」。
此外,多地還發布了詳細的「觀鳥地圖」,涵蓋觀鳥推薦地、觀鳥點位、常見鳥種等實用信息,方便攝影愛好者規划行程。

提醒:
謹防將鳥類作為社交貨幣的不文明行為

伴隨熱潮而來的,還有對「打鳥產業鏈」的一番思考。在某濕地調查中發現,竟有針對鳥類誘拍的商業活動。這不僅引發了動物福利的擔憂,也提出了對生態保護的問責。如何合理「打鳥」、文明拍攝成了每一位愛鳥人思考的問題。
「打鳥」作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年輕人加入觀鳥隊伍,是為了自我重建更具鬆弛感的美好生活,緩解快節奏工作帶來的疲憊和緊張。」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談到,在重回線下、走進自然的觀鳥過程中,年輕人逐漸告別短視頻、微短劇等「精神快餐」,在找尋與停頓、等待與驚喜、郊野與城市之間達成情緒調適與心態平衡。
同時他提醒,觀鳥本是大眾共建共享生態文明並受其精神滋養的社會行為,但也容易在高度媒介化的現代社會發生異化。比如,部分觀鳥者只將鳥類作為獲取關注或開啟話題的「社交貨幣」,為「出片」而不惜破壞環境、傷害鳥類。
為此,王斌建議,作為觀鳥者的個體,應堅守文明觀鳥的底線,實現從「觀鳥」到「閱己」「近人」「愛自然」的躍升,形成對生活、生命、生態的更深層次理解。對於相關部門而言,要避免陷入流量邏輯之中,始終要把保障生態安全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別是要加強部門聯動,在防風險的細微處見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