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如此龐大的部隊,靠什麼來養活?

1928年3月,工農革命軍到達湖南桂東之後,為了規範部隊的行為準則,塑造良好形象,「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正式頒布。其中「三大紀律」的第二項「不拿工農一點東西」,後來逐漸演變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井岡山會師之後,紅軍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如此龐大的部隊靠什麼來養活?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個組織——共產國際。1919年,列寧為了向全世界輸出革命,在莫斯科宣布成立共產國際。次年,共產國際派代表帶著一定的經費,來到中國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每個月都能得到共產國際提供的活動經費,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紅軍成立初期,共產國際提供的資金就成為紅軍重要的經濟來源,對於紅軍維持日常運轉起到了關鍵作用。除了資金方面的援助外,共產國際還通過各種渠道,為紅軍提供一些軍事裝備和生活物資,並派軍事和政治幹部為紅軍發展提供幫助。

然而,隨著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共產國際對於紅軍的援助也開始有所改變。為了徹底解決收入來源的問題,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紅軍通過「打土豪」,沒收了地主、劣紳的財物,分給農民或用于軍需。

1931年11月,中央對稅收征管做了明確規定,各地徵稅也取得明顯成果。稅收成為紅軍的又一項經濟來源。再加上發行貨幣、公債,公營企業和公田收入,紅軍在發展經濟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

1932年初,毛澤民奉命前往贛南調查鎢礦的情況,中央蘇區第一個公營鎢礦鐵山壠鎢礦正式成立。隨後,毛澤民又到仁鳳山走訪調查,開辦了「中華鎢砂公司」,恢復了當地已經停滯的鎢砂生產。

由此,紅軍依靠分布在江西南部豐富的鎢礦資源,將鎢礦開採、冶煉、銷售這一鏈路全部打通,使鎢礦生產走上了規模化、專業化的道路。

鎢作為製造武器彈藥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有很大的需求。蘇區通過與白區的商人建立貿易聯繫,利用各種渠道將鎢砂運出江西,再轉銷到國際市場,為蘇區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保證了蘇區軍民的基本生活和軍事需求。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後,國民政府按照編製發放軍費,從最初的每月30萬法幣,後來增加至63萬法幣,三年時間裡累計發放3175萬元。然而,這些錢也並非都能按時發放到位,尤其是國共摩擦尤為激烈的時期,國民政府幹脆停止發放。

為了減少軍費開支的壓力,八路軍在根據地積極開展生產活動,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建立小型農場,開辦作坊,再加上海外愛國僑胞捐款捐物,八路軍實現了糧食和物資的自給自足。

從早期的依賴共產國際援助和打土豪,到通過稅收和發行貨幣建立經濟體系,再到國民政府撥款和自主籌款,革命軍隊最終形成了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不但解決了生存問題,也為革命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