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盧炳根
我在本地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所以跟著母親去她金蘭之交的七個姨媽家拜年,就成了我拜年的首選地。
先說大姨媽,她在鎮下街擺個煙雜店,姓管高個,家有一雙兒女,比我大八九歲。到了她家,先是叩拜拿紅包,後是喝糖水看街景,聽著她們倆聊天話家常。大約一個小時左右,我們就起身告辭。因為是在同一條街上,一般不留餐。
二姨媽是我們家南貨店對門的長興號飯店姚掌柜夫人,平時言語不多。因為她只有一個獨生兒子,所以對我們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很喜歡,所以給的紅包錢最多。
最有趣味的還是去三姨媽家拜年。因為她住鎮河對岸的農村,需要坐船擺渡過去,上了岸還得走二十分鐘才到她家。她的家在一個大院里,房子很高,從廚房側門進去的,有兩間廂房。廳堂也寬敞明亮,饒有興趣的還是樓板下方橫樑上築有燕窩,幾隻乳燕探頭探腦很是可愛。那個時候農村的過年菜品比鎮上豐盛,雞鴨魚肉應有盡有,還有不少新鮮蔬菜應景。因為路程較遠,所以這頓飯是必吃的。飯後趁著暖陽,三姨媽帶著我倆去田埂上挖野菜,馬蘭頭薺菜青翠欲滴。她教我如何去識別怎麼樣去挖取。不一會就挖了半籃子,讓我們帶回家去嘗嘗鮮。三姨媽還教我,識別那是韭菜那是小麥苗。後來我考取學校外出求學時,三姨媽因病去世我未能送別她,很感遺憾。
我母親排行老四,就在家接受我們子女給她拜年。
五姨媽是鎮上恆昌醬油店老闆娘,個子不高,一口金牙,說話細聲細語。每次去拜年,總是和母親聊些生意上的事。臨走時還常常送兩瓶好醬油給我們。
六姨媽住在鎮前街沙灘邊上的地方,個頭較高,說話嗓門較高,經濟條件尚好,常常接濟我們,所以母親和她來往較多。她的女兒後來是我的同窗,直至初中畢業。
七姨媽接觸不多,家裡也是開個雜貨店,家裡子女多生活也不濟。
母親金蘭之交的老小,是位男姓舅舅,他是開醬油店的老闆。我們兩家住在一個院里,門對門鄰居,喊一聲就能聽得一清二楚。有時候舅舅燒了好菜,就從家門裡喊一聲「阿美姐,盛一碗給你看嘗一嘗」。話音剛落人就隨聲而至,手裡的碗菜還冒著熱汽和香味。
拜年的時候,我就手裡拎著家食品店自產的各式糕點,如寸金糖、酥糖等,用紙包紮上面蓋著紅紙頭以示喜慶。
眼下又到春節拜年時。每想起少年時代跟著母親去拜年的趣事,我又快樂得像個當年的少年一樣。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