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南方的小夥伴太難了,一邊被北方各地的雪景刷屏,一邊在四季隨機的凌亂中,猝不及防進入到「凍手凍腳」模式。
冷空氣來襲,手腳在漸濃的寒意里不願動彈,但嘴巴卻對各種吃食產生了強烈渴望。
所謂「每逢入冬胖三斤」,似乎只有一次次入口的暖熱,舌尖直達腸胃的幸福感,才能喚醒手腳往日的活力。
古語常說「民以食為天」,說起來,「吃」大概是人類史上最日常的一種行為,而談吃論吃、讚美吃,甚至是吃貨自嘲都具有天然的正當性。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們留下了許多與美食相關的作品與故事,比如晉朝束皙寫下的關於麵糰的狂想曲《餅賦》,唐朝詩人杜甫為四川河魚作的詩篇,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發明的美味的「東坡肘子」,美食家袁枚在南京寫成的菜譜《隨園食單》……
可以說,在中國傳統的文人君子圈裡,對食物的熱切欣賞是很受尊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品質,對食物的品位與品鑒力能夠和對音樂、繪畫、詩歌或者書法的品位相提並論。
白居易就寫過一首《寄胡餅與楊萬州》,將自己做好的胡餅寄給了楊大使,讓他嘗嘗像不像是輔興坊做的。因為當時輔興坊胡餅鋪里的胡餅是全京城最好吃、最有名氣的。
胡餅,從名字里有個胡字就能判斷,這是一種從異族引入長安的美食。是當時對從西域或更遠的中亞傳入的烤制而成的扁平類麵食的通稱。
唐時的胡餅跟我們現在吃的芝麻燒餅差不多,用白面壓好餅胚,抹上油,再撒上芝麻,放進爐子里烤,等待一段時間熟後,就可以享用香噴噴的芝麻餅了。許多人認為,維吾爾族的饢的製作方法和大小相當於唐宋時期的胡餅。
所以,假如你想嘗一嘗唐時胡餅的味道,不妨買一個饢,再就著白居易的這首詩,或許能吃出些唐的味道來。
當然,唐代的美味非常之多,在《長安十二時辰》里,張小敬恢復自由身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了兩大碗水盆羊肉,這也絕對是長安美食的代表之一。
唐朝人做飯的主要手法就是「蒸」,主食常常是蒸餅,其實就是用發酵過的麵皮,包著各種香料在籠屜上用水汽蒸熟,和我們現代吃的饅頭、包子、花捲、燒麥、蒸餃區別不大。
文化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的,飲食文化自然也是這樣,如今的陝菜里自然少不了唐時的遺風,而在如今的西安城裡,我們也可以從大快朵頤中品味出唐時的風味來。
比如,很多美食老字號,對於本地人來說無需多言,一個簡稱就能心靈神會。城牆裡,在唐朝魏徵府邸舊址上重建的永興坊,以美食之坊、文化之坊、時尚之坊,為古城再添了一座古今相融的名片。
今天,讓我們繼續以唐詩為引,在《詩中游長安》微視頻集中,品味一番大唐的美食吧——
《詩中游長安》微視頻集之
《吃喝玩樂長安行 舌尖美食》▼
《詩中游長安》微視頻集之
《吃喝玩樂長安行 煮茶茗香》▼
《詩中游長安》微視頻集共45集
已在女友全媒體、陝西電視台(每晚18:35)
分集進行推送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