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網紅化操盤催熟,並非「新中式饅頭」的正解

□蔣璟璟

近年來,餐飲創業裡面開始颳起了一陣做「新中式饅頭」的風。鹹蛋超芋饅頭卷、香蕉可可花生饅頭卷、桂花芋泥貝果饅頭、伯爵茶奶酥饅頭、野藍莓貝果饅頭、南瓜芝士培根饅頭……要不是看見饅頭這兩個字,真的會以為自己是在麵包店。無論是從名字還是外形,都和麵包非常相似。一些「新中式饅頭」成為爆款單品,還有一些門店,則被評價宰人「黑店」「只賣甜饅頭,還死貴」「又貴又難吃」的評價。第一批新中式饅頭店,已經開始倒閉了。(湖南日報)

所謂「新中式饅頭」看似新穎,實則屬於典型的「中間層商品」。一方面,其被當貝果、歐包的「平替」。另一方面,則被說成是傳統饅頭的「升級」。升降之間,理論上,新中式饅頭能有一個適合自己生存的中間帶,並且這個空間還不小。其所能撬動的客群與消費力,一度讓跑步入場的玩家們期待不已。

當饅頭「玩出花」,饅頭還是不是饅頭?有相關人士歸納了新中式饅頭的幾個特點,比如說「外表更加花里胡哨,一眼望過去以為是麵包」「店面裝修得也像麵包店,更為精緻」「在網上更火」……從中不難看出,很多新中式饅頭商家,還是照搬了「網紅化單品」的操盤路數,主打就是個「視覺系」,迎合了「打卡文化」。其作為食品最本源的一些元素,例如味道等,反倒退居其次。

「麵糰+各種餡料」,被做成各種可愛造型的「養眼又新穎」的「新中式饅頭」,最為消費者所詬病的,其實在於兩點,也即「性價比低」「不好吃」。為了平衡這兩大「弱項」,相關商家提供了另一種維度的價值補償,也即以無糖無油、少鹽少熱量為主要理據的「健康飲食方式」所帶來的自律感和心理實現感——於是乎,死貴死貴、難以下咽的「新式饅頭」,彷彿有了一種高級的意涵,這在相當程度上讓「溢價」合理化。當然,這種說服策略,並不長久可靠。

就如很多網紅店一樣,不少新中式饅頭門店,經常是大排長龍,在社交媒介上更是有極高的熱度。只不過,在熱鬧一陣過後,往往迅速退潮,乃至門庭冷落。這種營銷模式,其雖然解決了「初次接觸」的問題,但是始終沒有培育起足夠的「復購率」。饅頭就是饅頭,大眾有著根深蒂固的定價之錨,加之饅頭不同於奶茶、咖啡等具備成癮性,所以很多跟風打卡、好奇一試的消費者在「試買」之後,很難轉化為長期的購買者。

「新中式饅頭」當然大有可為,只不過網紅化的「新中式饅頭店」,卻未必是好賽道。做餐飲,講究的是口碑積累,是慢工出細活、功到自然成,那種以「空降」之姿橫空出世,以脈衝式流量澆灌催熟的「網紅店」,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