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
醫藥行業的政策一直緊跟大勢,同時,作為關乎國民身心健康的行業,醫藥的政策本身也在創造著新時代。2023年,健識局錨准醫藥新時代的多個小切口,試圖深入幾個細分領域,拉開一個剖面,向諸君展示每一個大政策背後帶來的變革、求生與創新。
講故事給您聽,讓我們共同開啟一段窺斑見豹的旅程。
以下,是我們關切的第一個細分領域:基礎輸液。
「比礦泉水還便宜」的大輸液產品,正在遭遇各地集採的衝擊。
4月27日,吉林剛剛公布了全省基礎輸液直接限價掛網的結果。為了儘可能避免集采未中選造成用藥緊張,吉林等多個省份採取了直接降價的策略,大輸液企業只有兩種選擇:降價或者退出。
早在2020年,江蘇公示基礎大輸液掛網價,安徽雙鶴生產的10%葡萄糖注射液,規格250ml僅賣到0.88元,還不到一塊。
大輸液是受政策深度影響的行業,限抗令、門診輸液管控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結束了原先多、小、散的市場局面,市場向具備大規模生產銷售的企業集聚。目前全國共300家大輸液企業,一些省內市場被地方企業牢牢把握。
例如山東淄博,名聲在外的不只是燒烤,還有一家知名本土企業:齊都葯業。
齊都葯業,前身是臨淄製藥廠,自建廠的1976年就有注射劑產品,歷經半個世紀,如今已成為山東的輸液龍頭企業。如果要討論大輸液集採的議題,齊都是不可被繞過的一家。
國內單體最大輸液生產基地
1998年,山東淄博,年僅33歲的鄭家晴接棒,成為臨淄製藥廠廠長。彼時,鄭家晴接下的是一個巨大的擔子:在他之前,廠子短短三年換了四任廠長,累計虧損1800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25%。
為了救廠,鄭家晴決定改制,號召全廠770號人參與募股,湊出13萬元整頓銷售、承包經營的問題,集中精力恢復生產、擴大銷路,並定下每年至少新建一個項目的目標。
一番大刀闊斧的改制後,臨淄製藥廠盤活了,後改名為齊都葯業。2005年,齊都科技園開工建設。企業依託園區快速發展,20年里,齊都葯業的年產值數額直接加了兩個零:從4000萬元到如今的40億元。員工也從幾百人變成4000多人。
2012年起,隨著限抗令、靜脈輸液限制管理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大輸液行業面臨供大於需的局面。再加上集採的逐步實施,低利潤成為所有大輸液企業的痛點。
面對肉眼可見的市場困境,鄭家晴再一次選擇了擴張:
疫情三年,反而是齊都葯業歷史上投資強度最大的三年。這段時間裡,齊都葯業花大力氣做老舊生產線技術改造,探索醫藥智能製造轉型。
回報接踵而至。2021年3月,齊都葯業投資5.2億元建成可年產12億瓶袋的211車間,引進世界先進注塑機、全自動立體倉庫等智能化生產設備,實現多工序無人值守。建成時,211車間號稱是「全球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最先進」、「信息化數字化應用水平最高」的注射劑生產車間。2022年1月,齊都葯業被山東省工信廳認定為省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
211車間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優勢,使得齊都一下子躍居「國內單體最大輸液生產基地」。2022年,齊都葯業核心產品的產量實現同比兩位數增長,經濟指標創造歷史新高。
形勢似乎一片大好,但熱鬧背後,隱憂並未散去。
低利潤、回款難問題依舊
在集采常態化的當下,大多數國內企業都選擇了擁抱集采。對於輸液企業而言,集采省去了找配送企業的麻煩,入院上得到很大便利。不過,企業也難消顧慮。
價格是企業最關心的因素。接近齊都葯業的人士向健識局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大輸液價格已經算非常便宜。目前已開展的基礎輸液集采里,河南省的最終價格相對符合企業的預期。黑龍江集采由於價格殺得太狠,齊都選擇了棄標。
「大輸液的成本就在那裡,利潤已經很微薄。再低的話質量很難得到保障。像八毛的糖、鹽水和兩塊的比,太便宜的病人也不敢選。」前述人士坦承。
回款周期也是中標企業擔心的事情。健識局從行業人士獲悉,集采政策在各地的執行情況會有不同。回款方面,山東、上海等地執行得比較到位,次月能回款。但部分省份需要四到五個月。
這位行業人士明確表示,集採藥品的回款要好一些,周期比以前變短了,但按下葫蘆浮起瓢,「其他非集採藥品的回款反而變長了。到了最後,企業的回款難問題還是存在。」
健識局獲悉,目前,技術工藝上,國內外輸液產品並不存在明顯差距,國內企業之間,只要做到比同行好一點就已經是優勢,比如更快的運輸速度和售後處理。在這方面,齊都給不同產品設計了不同字體底色,以便於臨床使用分辨,減輕操作負擔,受到不少醫護的歡迎。
面臨輸液業務整體承壓的現狀,創新轉型是所有輸液企業都在探尋的。2019年以來,齊都葯業開始向多元化業務發展,特色原料葯、生物醫藥、診斷試劑也慢慢納入業務版圖,發展重心也向研發傾斜。健識局獲悉,目前,齊都在淄博、濟南、北京建有研發中心,自建研發隊伍。
那麼,依託211車間這樣的產能,輸液產品走量,生物醫藥等其他業務走質,會是齊都葯業的未來嗎?
撰稿|楊曦霞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 | 楊亞蘭
圖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