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馬上又到了,端午節是咱中國老百姓的傳統節日,到這一天大家都會煮粽子吃,但是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嗎?下面小編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和要注意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由來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還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一直有傳聞吃了粽子就能得兒子的風俗,寓意人丁興旺的意思,總之端午吃粽子是好意,一定要記得吃粽子。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是大家都知道的飲食習慣,除了粽子還有喝雄黃酒、吃大蒜蛋: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家人都會把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據說端午節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可避五毒,有益身體健康。,都是在端午節要吃的食物,至於小孩子就會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繩,蛇蟲一類的不敢接近,寓意可以帶來好運的意思!下面我們步入正題。
煮粽子『方法步驟』
1、首先我們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把粽子包好以後,先用清水對粽子進行浸泡兩個小時。用清水浸泡後的粽子,在熬煮的時候,才更容易讓粽子被煮得更熟,這樣煮出來的粽子,口感吃起來就會更軟糯。
2、冷水下鍋。煮粽子是用冷水還是熱水,這是很重要的選擇,許多人習慣熱水下鍋,當煮熟時發現外邊熟了裡面卻是夾生的,要麼粽子已經散花了,而冷水下鍋,粽子在鍋里隨著水溫不斷的升高,粽葉的香味也會逐漸滲透到糯米裡面,這樣煮出來的粽子吃起來就會變得格外的香,而且還不會出現夾生的現象,所以說,冷水下鍋煮的粽子會更好吃。
3.很多朋友在煮粽子的時候,都是直接將粽子倒入鍋中 ,加清水煮,其實這樣是不對的,這樣煮的粽子成熟的不僅慢,煮出來也不好吃,所以我們往裡面加兩樣東西(鹼面和食用鹽),因為粽子都是用粽葉包裹而成,加入少許鹽能讓粽葉裡面的清香味,滲透到糯米裡面去,食鹽能夠激發糯米裡面的香味。這跟我們吃菠蘿時加鹽泡一泡,是一樣的道理。
4.加鹼面呢,能加快煮熟,煮的更軟糯,不會出現煮爆開和夾生的狀況,煮出來的粽子顏色金黃明亮,既好看又好吃。
【小貼士】
1、煮粽子,一定要記得加入食鹽和食用鹼,這兩樣食材都是家裡最常見的食材。
2、煮粽子的時候,大火燒開再轉中火,最後讓粽子在鍋中多燜上一小會,粽子香味才會更濃。
3、煮粽子之前,記得先讓粽子多浸泡上一小會,讓糯米充分吸足水分,煮出來的粽子,就會特別軟糯。
以上就是關於煮粽子的一些技巧方法,大家覺得有用可以先收藏。大家還有什麼好的意見,歡迎評論留言。最後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