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屏幕前的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2022年開年以來,有一個詞就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新聞中—— 「漲價」。
從年初的蔬菜漲價,電影票漲價,汽油柴油漲價,半導體晶元漲價,到2月份的瑞幸星巴克漲價,直至最近,最最常見的速食麵也漲價了。
雖然只是漲了五毛錢,但是打工人依然感覺很受傷。畢竟在很久以前,一袋速食麵只要幾毛、一兩塊錢。
作為一類快餐食品,物美價廉又省時方便,速食麵推出市場後一直很受歡迎,咱們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引進了諸多速食麵生產線,市場上的品牌多的數不清,口味也是五花八門。
當然,市場份額主要還是被康師傅、統一這兩家所佔據,其他的品牌很難撼動他們市場前二的地位。
不過大家可曾知道,在康師傅統一未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之前,中國速食麵一哥可是另有其人,作為80、90後的共同回憶,這個品牌是當時速食麵市場的絕對霸主,創始人更是被稱為中國速食麵大王。說到這裡,相信很多小夥伴口中那兩個字,已經呼之欲出了。
沒錯,他就是「華豐」。如今已經很少能看見華豐速食麵的身影了,但是在記憶里,那款淡黃色外包裝的華豐三鮮伊面,卻又是那麼的熟悉。
本期內容,我們就來說說從光芒萬丈的市場寵兒,到如今的無人問津,華豐都經歷了什麼?
現如今,大家食用速食麵僅僅也只是因為它的方便甚或是一種將就,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速食麵對於中國人是新鮮事物,不少人都很好奇,一塊小小的麵餅,一袋調料袋,一壺開水,再等個三分鐘,熱氣騰騰的美味就出現了,不需要任何技巧,不限於任何場地。
如此簡單但是又近乎「神奇」,在當時的中國,甚至有很多人渴望嘗試一下速食麵到底是何種味道。
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國內開始引進國外速食麵生產技術。
1980年,上海益民四廠從日本引進了國內第一條速食麵生產線。
而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廣東珠海,一個食品廠服務站的站長熊毅武,也敏銳地覺察到了國內速食麵的市場前景會非常廣闊。
於是,在1984年,熊毅武拿到了廣東農墾從日本引進的一條速食麵生產線,帶領著一幫人,在珠海平沙創立了「華豐」工廠,生產出了國內第一代速食麵--華豐三鮮伊面。
之所以叫「三鮮伊面」,是因為調料包用了豬骨、海鮮、雞肉這「三鮮」來調製,鮮甜清淡的口味一下子便抓住了廣東人民的胃口。
三鮮伊面一經推出,廣受歡迎,火爆程度甚至能和當時最熱銷的「健力寶」不相上下。
三鮮伊面沒過多久便在廣東市場名聲大震,隨後幾年,華豐一方面繼續深耕廣東市場,另一方面迅速將產品線在全國鋪開,搶佔市場。
熊毅武深諳營銷之道,他請來了著名港姐「肥姐」沈殿霞代言,在各大電視台輪番播放廣告宣傳片,那句 「食華豐,路路通」的經典slogan,如一股旋風,席捲了國內大地。
這則廣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效應顯著。一時間華豐的市場版圖也順著這股「魔性」廣告語,擴散到大江南北。西至新疆,北至山海關外,都能看到華豐的身影。
隨之而來出現了不少跟風者,在知識產權不那麼被大家看重的年代,華豐成為了無數後來者競相模仿的對象。比如河北華龍,山東龍豐……一時之間,華夏大地,各路「華」「豐」爭霸,好不熱鬧。
華豐成為了市場的寵兒,節節攀升的市場銷量奠定了它市場霸主的地位。創始人熊毅武更是被大家冠以「中國速食麵一哥」,「中國速食麵大王」的稱號。
老闆風光,華豐的員工也跟著賺了個盆滿缽滿,據說當時在華豐的普通員工,輕輕鬆鬆就能拿到2000的月薪,要知道,那可是在90年代,北京的房價也就1000多一平。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那時的華豐,地位基本就等同於現在BAT這一級別的大廠,能進華豐上班,是一種無上的光榮。
做到這個份兒上,華豐可謂是相當成功了。
但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一點:它的成功其實並不是很牢靠。
可以認為,三鮮伊面因為有著真材實料,口味獨到,所以才會賣得好,被市場認可。
但更不能忽視的是當時的市場環境,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在高速發展的前夕,無論是市場還是消費者,對於新興事物,都有著極高的好奇心和接受度。
在速食麵市場上,華豐的出現,填補了一個空白,所以它能在極快的時間裡,佔據市場。
能否後續保持,才真正見功夫。
不是有那麼句話嗎,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很快,華豐就遇到了挑戰者,90年代初,台灣的統一和康師傅,這兩家企業異軍突起,高調宣布進軍內地市場。
這兩家企業,先是一下子推出多款口味來滿足消費者多種需求,又通過乾脆面自帶調味和內附多種贈品的方式,拿下了年輕人市場。
短短几年間,康師傅和統一迅速佔據了國內市場,曾經的一哥華豐毫無還手之力,敗下陣來。
華豐的第一寶座沒能坐得太久,滿打滿算也沒有十年。
我們事後諸葛亮一下,其實華豐的衰落是必然的,康師傅和統一的入局也並不是主要原因,只能說是一個催化劑,加速了它的衰落過程。
華豐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憑著三鮮伊面這一款「爆品」,立足廣東走向全國,並獲得成功。
穩穩佔據市場之後,華豐卻並沒有抓住契機,開發新品來鞏固擴大優勢,仍然固守著三鮮伊面這一個「傳家寶」。
結果可想而知,隨著外來品牌的不斷湧現,消費者發現可供選擇越來越多之時,華豐便顯得是如此的「單調」,原有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後來者蠶食。
華豐的衰落,從股份改制、國外資本入駐、直至創始人熊毅武離開,就已經註定避免不了了。
1992年,印尼的華人財團,「金光集團」收購了華豐。
成為華豐的新東家後,不差錢的金光集團雄心勃勃,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十多家生產工廠,一股腦地推出了眾多不同口味的新產品:華豐2000,華豐麵館,干拌一族,掌上脆,魔法士等。
首先得承認,金光集團出發點不錯,推出新品,本意在搶奪回原本屬於華豐的市場。
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這些未經過市場調查,就推出近乎千奇百怪的口味,是否符合市場需求。金光集團,這個造紙業大拿,在快餐食品行業里,畢竟是個剛入行的新手,這些匆匆上馬的新品,大部分都沒能經過考驗,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產品沒能跟隨市場的腳步,但是更致命的問題出現在華豐的企業管理上,金光集團撤掉了華豐集團原有的組織框架,辭退了絕大部分公司高管,讓創始人熊毅武光榮「退休」,換來了一批香港台灣的所謂專業人才來運營華豐。
殊不知,正是這些引進的管理層成了華豐最大的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創始人熊毅武「被」退出華豐後,應陝西寶雞地方政府的邀請,來到了寶雞設廠,創辦了「熊毅武」速食麵,復刻了華豐三鮮伊面的成功,熊毅武系列速食麵成為當地火爆一時的明星產品。
然而造化弄人,在熊毅武速食麵發展最輝煌的時候,1997年2月,熊毅武遭遇嚴重車禍,同月去世。
熊毅武速食麵的發展也戛然而止。
說遠了,再說回華豐,熊毅武等一批元老的離開,加速了華豐的墜落。
一方面,來自港台的海外營銷理念與咱們國內的市場環境水土不服,他們的營銷理念營銷方式,觀感上的確很高端,但就是不接地氣,更是讓消費者有了一層疏遠感,這樣的宣傳,消費者根本不會買賬,反而起到了負面效果,這也是華豐後續推出眾多新品都難以成功的直接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熊毅武離開後的華豐,改用了產品的配方和生產工藝,甚至是偷工減料,導致口感上不復從前。
而恰逢此時,康師傅和統一來到了內地市場。
彼時稍顯「混亂」的華豐,自顧尚且不暇,面對這兩家來勢洶洶的同行企業,毫無懸念地就繳械投降了。
曾經火遍全國的「食華豐,路路通」的壯觀景象,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了,慢慢地,華豐三鮮伊面也被擺在超市貨架最不起眼的角落裡,再到後來,大家也漸漸遺忘了。
至此,華豐的影響力再次回到了它的起源地廣東。
憑著熟悉的味道和實惠的價格延續廣東人民的回憶。
只不過即使偶爾再見到,也只有「口味還是那麼少」、「便宜沒好貨」、「好久前吃過,沒想到現在還有的賣」這樣平淡的印象。
現在人們討論華豐,更多的是一種兒時情懷,甚至因為配方的轉變,口碑都已經大不如前了。
再次購買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可能也只是懷念當初奮鬥的味道。
畢竟,「我努力,就是為了以後不用再吃速食麵。」
說來說去,華豐的成功與失敗都不是偶然,歸結一點,作為一款食品來說,能否征服人們的味蕾,才是關鍵。
在物資相對匱乏的80年代,憑藉著實打實的投入,吸引住了消費者。最終也是因為產品的單調,配方食材的更換而失去了消費者。
大浪淘沙市場更替,市場是現實的,它不認情懷,你「不思進取」,自然會被淘汰。
曾經讓大家魂牽夢繞的三鮮伊面,如今也只留下些許記憶的味道,殘存在大家的腦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