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佔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如有新動態,望提醒博主。
儘管隨著疫情遠離,經濟已經逐漸復甦,然而收入結構改變轉型的陣痛依舊困擾著我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居民消費傾向為68.32%,比疫情前依舊要低了2-3個百分點。
消費減少,透露著民眾錢包里的錢並不如往日那般豐厚了,甚至連作為消費主力軍的90後00後年輕人,他們的日均支付次數也有所下降。
因為收入轉型,缺錢這個問題幾乎困擾了當下我們的勞動者,這場席捲各階層的資金焦慮,正以五種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
一、居民消費降級
當一個人收入減少,那麼最直觀的表現便是他的消費開始了不可避免地降級。
在收入增長放緩、債務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費行為從追求品牌轉向注重性價比。
這一點從居民的購物傾向同樣也能看出,以食品行業為例,疫情前人們總是希望購買各種大牌子的食品,並且大多購買的是剛出產不久的。
而在疫情後,隨著收入減少,不少人逐漸開始更加傾向於購買臨期食品,也即臨近過期的食品。
儘管只要不過保質期,這些食品的質量和剛出廠的應該是一樣的,但是若非收入減少,大部分人依舊希望購買全新的產品。
除了食品之外,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汽車、奢侈品等中高端消費需求萎縮。
在後疫情時代,大部分居民都已經深刻意識到持有大量現金的重要性,故而需要消耗大量流動資金的高端消費品的購買就被延後了。
當然,最重要的依舊是居民消費減少了這一點,因為收入減少,對高端商品的消費需求自然也就被迫減少了。
消費降級帶來的另一點就是各大二手交易平台的發展。
在疫情前,二手交易市場的規模並不算大,而隨著局面收入減少,有更大概率以低於銷售價格獲得消費品的二手交易平台便成為了不少人的心頭好。
不過即便如此,二手交易平台的興起雖然緩解了一定消費問題,並提供了相應的就業崗位,但是終究也是消費降級的另一個側寫。
隨著我國對消費的提振力度不斷增大,或許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居民消費依舊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而作為普通人,提前適應消費降級的生活,也是保障資產不縮水的重要一環。
二、勞動者兼職工作增加
為了應對收入降低,人們總是需要做出自我調整的,在當下,越來越多人為了應對收入降低,開始選擇了兼職工作。
對一些白領來說,要想維持收入不降級,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往往還會利用下班時間跑跑網約車來獲取額外的收入。
而除了兼職增多外,許多知識培訓類課程也成為了不少就業者的選擇之一。
收入減少了,這意味著工作更加重要,而有著額外的技能對於保證工作穩定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就使的不少從業者開始鑽研除了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其它技能,如AI本地部署、視頻剪輯、建模等。
就業者的這些選擇,也讓網路知識販售有了一定的市場,越來越多專業知識網課開始湧現於各大互聯網視頻平台。
利用閑暇時間獲取額外收入是當下不少年輕勞動者的選擇,但是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
勞動的本質是獲取收入,而收入只有作用於消費,才能讓經濟產生循環,進而帶動經濟發展。
但是在當下,加班已成常態,勞動者的閑暇時間本就不多,而這些閑暇時間又用於了兼職勞作,消費又該從何談起呢?
或許兼職狂熱能體現勞動者的積極性,但是這終究是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所帶來的不得已而為之。
要想提高居民消費力度,靠兼職帶來的收入終究只是一時之策。
但是即便如此,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多一份兼職也是多一份收入保障。
因而在當下,我們更應該利用閑余時間,多學一份生存技能。
三、存款利率下降,儲蓄意願反升
儘管2024年銀行存款利率創歷史新低,居民儲蓄總額卻持續攀升,這一矛盾凸顯了公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焦慮。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上文也已提到過,也即在疫情結束後,人們早已意識到充足的現金儲備是提升個人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憑證。
儘管隨著疫情結束,消費者信心有所回升,但在慣性的作用下,預防性儲蓄動機強烈。
甚至早些年經常被指責超前消費的青年群體中,存錢抗風險也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共識。
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因為疫情帶來的傷疤尚未痊癒,與此同時,投資市場低迷共同驅動儲蓄偏好。
此外,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壓力進一步強化了儲蓄必要性。
儲蓄率上升的實質是普通民眾對投資風險的被動回應,以及消費意願下降的又一體現。
儘管政府連續出台消費補貼、購房優惠等刺激政策,但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的局面並不是能通過這些政策馬上扭轉的。
或許單從理財的角度考慮,利率不斷下降,儲蓄的利息收入甚至難以應對通脹,把錢存入銀行是無形間讓自己的財富縮水。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樓市疲軟加之股市的飄忽不定,常見投資渠道都難以讓自己獲利,甚至可能會讓自己面臨更大的資金虧損。
因而在這種大背景下,什麼都不做將錢存入銀行,反而成為了保障財富不縮水的最優解。
存款利率下降,儲蓄意願反升,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現象,卻也是普通人在缺錢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四、結婚意願不斷下跌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生育率是難以忽視的問題,畢竟財富的創造取決於人,人口增長放緩甚至倒退,都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
如今我國的老齡化已經成為了一個難以忽略的問題,與此同時,新生人口的不增反減,進一步增大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不結婚,原因很簡單,那便是收入下降使得婚姻這件曾經的人生頭等大事優先順序也顯得沒那麼高了。
畢竟對於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結婚的前提便是有房,居有定所是大多數人心中結婚的前提。
不過現在的樓市是什麼價格大家都有目共睹,一套房子讓一個人背負數十年的房債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而購房足以讓一個人連同其背後的家庭掏空錢包,更別提婚後的各種花銷了。
若在以前,居民收入增速穩定,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些問題或許沒有那麼尖銳。
但是自疫情之後,居民收入放緩,人們的錢包不如往日那般充裕,結婚便成了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加之年輕人觀念轉變,大部分年輕人都以自身體驗為最優先,婚姻意味著在收入銳減的同時還需要顧及對方的感受,故而結婚率進一步降低。
婚戀與否是個人選擇,對於個人選擇我們無法做出指責。
但是不可否認的時,隨著「缺錢」越發普遍,未來結婚率低迷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對我們的經濟健康長久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五、「雞娃」浪潮的退卻
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我們心目中的重中之重,知識改變命運是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共識。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由於經濟社會的變遷,知識或者說文憑的含金量在不斷的下跌。
隨著我國本科率的不斷提高,曾經的本科文憑並不能給就業帶來決定性的優勢。
即便選擇了考研讀博,這條求學之路的難度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的,故而傳統意義上的考大學改變命運早已不適用於現在的背景了。
與此同時,子女的教育成本卻在不斷提升,讓孩子從幼兒園完成到本科的教育,往往會讓父母背負極大的壓力。
若算上各種給孩子錦上添花的興趣班,那麼父母的生活壓力就更大了。
當鋼琴課與編程班的賬單開始擠壓家庭生活品質,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新審視教育投資的邊際效益。
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收入預期下調,直接動搖了曾經「雞娃」熱潮的經濟基礎。
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考慮在孩子的教育上縮減開支,學歷貶值的現實則更進一步的消解父母為子女增添額外教育成本的念頭。
隨著越來越少的父母願意「雞娃」,各種興趣班和教培機構的市場也在不斷萎縮。
加之新生人口增加的頹勢一時難以扭轉,未來這些教培機構乃至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其收入寒冬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居民缺錢導致大部分人在子女教育上加大投入意興闌珊,「雞娃」浪潮的退卻,也將進一步導致教育行業的市場萎縮。
結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復甦,在未來我們的收入水平終將能再上一個台階。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經濟轉型的陣痛依舊存在,許多曾經不普遍的社會現象,如今卻已成為了人們默認的新常態。
為了生存下去,提早適應常態,並且努力在這新常態中適應下去,是每一個普通人都需要去考慮的事情。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路,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資料:
《2024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2025年4月15日)》2025-04-18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
《閑魚2024年循環訂單量同比增長近50%》 網經社 2025年02月21日
《資訊速遞||中國人口形勢報告:2025》 2025-03-05
《居民存款總額152萬億!人均超10萬》科技金融在線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