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加息,飲鴆止渴還是刮骨療毒?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聯儲總部大樓。圖片據視覺中國

美聯儲本輪緊縮周期的第十次加息如約而至。

當地時間5月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發布最新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貨幣政策會議紀要公布,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到5%至5.25%之間,為2007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累計加息幅度達500個基點。同時,為配合新的聯邦基金利率區間,美聯儲宣布同步提高隔夜回購協議和隔夜逆回購協議利率分別至5.25%和5.05%,並將儲備餘額利率提升至5.15%,貼現窗口一級信貸利率提升至5.25%,至此其政策調控的各項利率水平全面突破5%。

隨之,美股三大指數尾盤跳水。道指跌270.29點,跌幅為0.80%,報33414.24點;納指跌55.18點,跌幅為0.46%,報12025.33點;標普500指數跌28.83點,跌幅為0.70%,報4090.75點。

銀行業危機重現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上一輪加息,正值美國矽谷銀行與簽名銀行相繼關閉。就在此輪加息前兩天,美國銀行業再暴驚天大雷:當地時間5月1日,此前苟延殘喘的第一共和國銀行最終也未能逃避倒閉的命運——這是美國史上規模第二大的銀行倒閉案,也是兩個月以來被關閉、接管的第三家美國區域性銀行。

在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首先回應了銀行業的風險問題,不過依舊延續3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對於銀行系統的看法,聲明認為銀行業的總體情況較3月已經出現了明顯改善,當前美國銀行體系健康和富有韌性。

「美國採取的策略是允許銀行倒閉,同時及時接管,對客戶利益進行充分保證,讓銀行危機不在客戶層面進行擴散。」 鄞州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洪奔告訴記者,這意味著美聯儲並不會因為銀行倒閉就停止加息或者開始降息。

圖片據視覺中國

事實上,當前市場對於美國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狀況依然隱憂頗深。在第一共和銀行被摩根大通收購後第二天,西太平洋合眾銀行、西聯銀行均下跌逾25%,引發地區性銀行股遭到新一輪拋售。

「其背後反映出持續加息導致的資金成本上升,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的壓力仍未緩解。」 財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陳興觀察到,非銀系統的脆弱性也引起美國監管部門的重視,根據美國證交會即將批准的一項新規定,美國大型對沖基金將面臨72小時內向監管機構報告重大虧損的時限規定。「這意味著引導資金成本下降的壓力可能會倒逼美聯儲做出貨幣政策轉松的選擇。」

根據美聯儲上月公布的一項經濟調查報告,美國各地的企業表示,自上月發生銀行業危機以來,各銀行都收緊了放貸標準。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若美國信貸緊縮狀況持續,美國經濟將陷入「信貸緊縮+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一面是信貸緊縮導致經濟衰退風險加大,令銀行更加不敢放貸;一面是銀行越不敢放貸,美國經濟硬著陸風險越高。

解決通脹依舊任重道遠

對美聯儲來說,當下仍高度關注國內的通脹風險。

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用較長的篇幅強調了對於美國通脹的看法和擔憂。他表示,長期通脹預期依然較為穩定,但短期通脹壓力依然較高,將通脹拉回2%的水平依然任重道遠,這也是制約當前貨幣政策能否進一步向寬鬆調整的重要變數。

「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是美聯儲兩個主要政策目標。歷史經驗表明,如果高通脹持續必然會導致生產生活成本提高,不僅使得企業生產活力下降,居民消費能力也將大幅走弱,這樣經濟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浙商期貨宏觀研究員鄭弘認為,這種緊縮貨幣政策看似十分激進,與其說是飲鴆止渴,他反而更傾向於認為是一種刮骨療毒,相對於持續高通脹所造成的長期惡劣影響,美聯儲的選擇是長痛不如短痛。引用一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話說就是「長遠來看只有維持物價穩定才是實現充分就業與良好經濟的基石。」

從美國cpi數據同比漲幅來看,美國通脹水平確實大幅回落。繼2022年6月同比上漲9.1%之後,已經連續第9個月持續回落,今年3月未季調cpi年率錄得5%,低於預期的5.2%,為2021年5月以來新低。

圖片據視覺中國

「這很可能是美聯儲最後一次加息。」陳興分析,本次25bp的加息幅度尚屬溫和,鮑威爾也明確,後續美聯儲政策將視數據和經濟情況而定。「考慮到美國銀行業風險仍在發酵,我們認為年內仍存降息可能。」 陳興說。

鄭弘也持同樣的預期。「美國通脹已經明顯回落,貨幣政策的遲滯性還會進一步使得通脹趨勢下行,長期通脹預期也已經回歸穩定狀態,所以繼續加息的必要性也有所降低。」

從世界經濟來看,美聯儲提高政策利率,政策外溢效應越來越明顯,迫使大多數國家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或加強資金流出管理,引發世界經濟進入貨幣政策緊縮周期,並加劇了世界經濟脫鉤風險。

當地時間5月4日,卡達央行發表聲明,宣布自即日起將存款、貸款和回購利率分別上調25個基點。自去年以來,卡達央行連續加息,主要存款利率已累計上調475個基點。此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央行也都分別經歷大幅度加息。部分國家則實施了寬鬆貨幣政策,中國、土耳其和俄羅斯處於降息周期,日本保持負利率貨幣政策不變。與此同時,俄羅斯、伊朗、敘利亞等國家正加速與美元脫鉤。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發布兩份重磅報告:《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報告中,imf不僅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8%,還動用「極大不確定性」「迷霧重重」「危險」等一連串沉重措辭形容世界經濟前景。

「美聯儲若仍維持高利率水平,各國經濟短期內還是有較大衰退概率。在此過程中,全球經濟架構、產供鏈、能源、貨幣體系等都將被重塑,世界經濟的未來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