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歷十年③ 老工業基地「蝶變新生」 推動工業「二次振興」

「青」歷十年


奮楫者先,勇為者成

十年砥礪前行,十年日新月異——

經濟穩步增長

生態持續好轉

民生有效改善

自貿區、經開區、綜保區、綜合實力百強區……

一張張城市名片的背後

離不開青白江人的苦幹實幹

身處新時代、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銘感十年不凡

我們推出系列報道《「青」歷十年》

講述青白江的十年經歷

願每一個故事

激勵我們在新征程上繼續前行


今天推出第三期

老工業基地「蝶變新生」 推動工業「二次振興」

↓↓↓


曾經,這裡是國家「一五」時期規劃建設的西南首個工業區,川化攀成鋼兩大國企曾為這座城市創下無數輝煌業績。1990年,青白江率先成為成都首個財政收入過億的區縣。


市場經濟浪潮中,這兩大國企與眾多國企一樣,均面臨產業結構調整、斷腕求生存的發展困境。2013年,青白江區成為成都市唯一被納入國家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的區(市)縣,列入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範圍。此後,川化和攀成鋼相繼關停——這兩個曾為青白江帶來半個多世紀榮光的企業全面開啟轉型之路。


有人說,青白江遭了,沒有工業支撐的青白江該何去何從?但在青白江歷屆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敢想敢幹、勇於開拓創新的青白江人民憑藉智慧和實幹精神硬是「闖」出一條產業發展新路。

經過十多年來的產業「騰籠換鳥」和「創新驅動」,這個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和優化,已經「蝶變新生」為「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現在,這裡是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綠色建築材料、新能源裝備產業集聚地,正在加快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中試產業基地。


當初擔憂的人這才恍然大悟,當時兩大企業的「關停」不是終點,而是全新的起點。當初那個重要的決定,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騰出了更大的空間……


先手棋

重新確立三大主導產業

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簡稱「功能區」),就是青白江重塑產業生態,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先手棋。

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


功能區聚焦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綠色建築材料、新能源裝備三大主導產業,致力於打造全國一流的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創新發展基地、國內領先的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目前,已擁有中國重汽、天馬軸承、積微物聯、台嘉玻纖等各類企業220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9家、500強企業13家、行業龍頭企業40家、上市公司24家、外企企業24家、供應鏈獨角獸企業1家。

天馬軸承


前不久,重汽成都V7-X換電牽引車完成批量交付。這款換電牽引車是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背景下,專門為砂石骨料、鋼材、煤炭、港口等倒短運輸場景量身打造的。

重汽成都新能源商用車生產線


「與油車相比,除了省錢以外,這款車拉貨更多。」貨運司機老張說,「我們一天一般跑100多公里,續航完全夠了,即使路程較遠,休息期間也能充電,完全可以確保一天的運輸任務。」


超強動力、超低電耗、超高性價比的重汽成都新能源商用車已然成為我區新能源裝備產業的一張名片。近年來,在青白江的大力支持下,企業每年都會投入上億元用於新能源商用車的研發。

豪沃新能源車


與此同時,在上下游需求驅動和地方政府推動下,企業的產業鏈本土配套率正在提升,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新全義、大矩機械、君斯豪隆、四川展志、嘉德精工等50餘家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功能區成功引進總投資50億元的國家電投換電重卡項目;今年9月27日,投資50億元的司凱奇系能源汽車全球總部項目落戶功能區……新能源裝備產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司凱奇總部項目高精密結構件生產及總部基地效果圖


作為國家高性能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基地,功能區還擁有以台嘉玻纖、玉龍化工、麗雅纖維等為代表的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龍頭企業,產品覆蓋電子級玻纖、生物質纖維、無鹼玻璃纖維及其製品等。該領域的13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43.73億元,同比增長27.59%,思立可、瀚江新材、瑞奇石化獲評國家「專精特新」企業。

台嘉玻纖生產線


在綠色建築材料產業發展上,功能區同樣具有突出的競爭優勢,彙集了中鐵八局、成都台玻、華一眾創等眾多行業領軍企業,產品覆蓋裝配式橋樑、節能玻璃、水性塗料等。目前,該領域35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9.58億元,同比增長21.95%。

成都台玻生產線


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功能區還在加快落實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舉措。十年來,關閉搬遷高污染高能耗企業45家,盤活利用低效閑置土地5500餘畝。實施重點企業節能與能效提升工程、清潔生產改造工程,完成工業技改項目150個,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同比下降2.36%。


關鍵招

發揮優勢建中試產業基地

十年前,功能區的短板是:傳統產業佔比較高、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發展空間不足;但優勢也很明顯: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備、設備製造優勢突出,有大規模的非標件生產製造企業和熟練的技術工人。


如何揚長避短?這十年來,功能區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增強城市未來極核功能。老牌企業玉龍化工就是我區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之一。

玉龍公司中試產業基地


面對整體化工產能過剩的困境,我區積極支持玉龍化工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延伸發展三聚氰胺下游產品。隨後,玉龍化工與四川大學國家高分子重點實驗室王琪院士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通過強化中試階段的應用研究,開發了以三聚氰胺為原料的納米級環保改性MCA阻燃劑,填補國內高端阻燃劑空白。

院士專家到玉龍公司指導工作


如今,在玉龍化工的展廳里,還能看到多項基於三聚氰胺原材料研發生產的泡沫製品,它們被應用在環境治理、汽車行業、晶元清洗等行業。這些注入了創新因子的產品,大多數都來源於高校實驗室的創意,經過中試後,再進行量產,最終打入市場。

玉龍化工生產的MCA阻燃劑應用到其它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葉銳深有感觸。院所專家更專註於原創技術研發,要把專家的智慧和創意落地,變成可以創造效益的產品,中試,便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如果能將中試打造成一個產業,就能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而且,青白江雄厚的工業基礎也能派上用場。」葉銳說。

玉龍公司葉銳參與新產品研發


如今在玉龍化工廠區內,布局了大大小小的中試空間,安裝了能滿足不同實驗條件需求的科研設備。據介紹,已有不少來自海內外高校的科研團隊把項目放在這裡開展中試。


通過10餘年的校企合作,玉龍化工的中試平台日趨完善,能夠讓高校師生的很多點子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實現1—100的轉化。目前已有15項科研成果通過中試,實現產業化應用,並成功孵化了龍錦泰、隆盛新材料等5家公司。

玉龍化工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


玉龍化工的成功模式還在功能區其他企業進行推廣嘗試。


十年來,功能區積累了豐富的創新資源,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創新平台65個,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家,高新技術企業4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3.84個百分點。培育高層次人才、產業英才、成都工匠95名。落地科創中國·先進材料會地聯合創新中心、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等轉化平台11個。落地轉化新型阻燃材料等71個項目,達成轉讓合同金額357億元。

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研究院


在這樣的基礎上,今年,我區創新提出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中試產業基地(簡稱「中試產業基地」)。高管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建設中試產業基地,既是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又是做優做強城市功能,打造創新策源地,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迫切內在需求。「這對於推動青白江工業經濟『二次振興』,助力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未來,功能區將依託玉龍化工的碳中和中試產業基地、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等資源載體,打造「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促進高性能纖維、高分子材料等領域科技成果熟化轉化。圍繞裝備製造領域,依託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研究院等中試平台,服務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國家和省市戰略需求,打造「340 科創園」中試產業示範基地。

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


目前,功能區已先後參與形成了《「一帶一路」中試產業基地建設研究》《中試產業發展圖譜》《中試基地政策研究分析報告》等理論研究成果。印發《關於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中試產業基地實施意見》,推動研究制定中試產業支持政策、中試平台認定辦法、中試項目管理辦法,組建中試產業研究院、中試產業投資運營公司、中試產業投資基金。

來源:成都青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