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懷水 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旭
近年來,我國大健康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目標,到203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16萬億元。中國大健康產業成長空間巨大。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十四五」期間,大健康產業發展將面臨哪些機遇?數字經濟和互聯網+如何為傳統健康產業賦能?國內的健康產業該如何與「一帶一路」連接……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4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國家衛健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輝進行了專訪。
張毓輝 主辦方供圖
談健康 產業核心競爭力亟待提高
NBD:當前我國健康產業的規模如何?「十四五」期間,大健康產業發展將面臨哪些機遇?
張毓輝:據我們核算研究,2019年全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為70148億元,比2018年增長12.4%,佔GDP比重為7.08%。總體上看,我國健康產業呈現出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而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全社會健康意識明顯提高,因此在「十四五」期間,健康相關產品和服務需求將顯著增長,互聯網醫療等新消費加速釋放,健康產業發展有望迎來進一步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前景。
具體包括:人民群眾對於保健、防護、消殺類產品以及健身、康養、線上問診、線上藥店等健康服務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為發展健康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健康產業範圍廣、鏈條長、關聯性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發展健康產業提出了必然要求。
同時,創新驅動、擴大開放、推動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強化服務業發展、擴大內需等方面政策和制度環境的持續優化完善,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精準醫學、基因編輯、生物工程技術與新材料等領域的突破,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融合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NBD:您曾提到,當前的健康產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那麼最需要解決哪些突出問題呢?
張毓輝:在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我國健康產業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仍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很多地區在健康產業發展初期,存在公共服務功能和公共技術平台建設相對滯後等「瓶頸制約」,或由於市場盲目投資導致大量資源閑置和浪費,部分地方健康產業發展出現市場目標趨同、重複建設、同質競爭等情況,極易形成新的結構性問題,不利於組團發展、形成合力。
二是優質健康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
健康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較為單一,供需結構失衡等的問題依然突出。社會辦醫普遍以中低端醫療服務為主,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較為單一,針對健康和亞健康人群的專業性、規範化的健康諮詢與管理服務仍處於起步階段,高端需求嚴重外溢。優質健康產品供給同樣不足,先進產品以仿為主、以進口為主的局面尚未改變。
另外,三是產業融合和集群集聚效應有待提升;四是產業發展關鍵要素短缺,其中,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還亟待提高;五是制度標準和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談傳統中醫藥 鼓勵企業產品「走出去」
NBD:在您看來,國內的健康產業如何與「一帶一路」連接?
張毓輝:要逐步形成「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集政府間政策合作、機構間技術交流和健康產業交流為一體的系列衛生合作論壇。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醫療旅遊和養生保健服務,與周邊國家建立跨境遠程醫療服務網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與此同時,要扶持有實力的醫藥企業境外投資設廠,鼓勵在雙邊協商的基礎上減少貿易壁壘。
此外,要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走出去。例如鼓勵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打造中醫藥健康旅遊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醫院成立國際醫療部或外賓服務部,為境外消費者提供高端中醫醫療保健服務;在邊境地區建設民族醫藥產業區等。
另一方面,還要強化健康產品與服務質量意識,提高醫藥和醫療器械質量檢測和評價能力,加強生產質量監管力度,確保健康相關產品和服務質量。完善國家旅遊宣傳推廣體系,建立多語種的國家旅遊宣傳推廣網站,加強國家旅遊形象宣傳。
NBD: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健康產業,巨大潛力體現在哪裡?
張毓輝:一方面,中國自身超大規模的健康服務市場優勢,有利於積極引進國際上適銷對路的優質健康產品和服務,在滿足國內日益升級的健康消費同時,可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作用,吸引更多全球醫療健康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加入區域產業鏈集群,不斷擴大國內健康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另一方面,智慧健康快速發展,為對外服務貿易提供新的契機。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應用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依託人工智慧、5G、雲計算等智慧健康服務快速發展,國內相關服務企業出口市場空間日益打開。
此外,傳統中醫藥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放異彩,在調整健康狀態、疾病康復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應當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傳統服務創新發展,鼓勵企業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拳頭」產品,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