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物娛記
編輯|人物娛記
昨日,一則「王健林再賣48座萬達廣場」的新聞衝上熱搜榜首,這是繼2023年萬達商管因對賭上市失敗陷入債務危機後,萬達集團又一次以「賣賣賣」的方式收縮戰線。
截至今年5月,王健林已累計出售超過78座萬達廣場、多家酒店及萬達電影股權,但債務壓力卻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曾經高呼「清華北大膽子大」的商業巨擘,為何淪落到靠「斷臂求生」續命?這場資本遊戲的終局又將指向何方?
對賭「套娃」引爆連環危機
王健林的困境,始於一場跨越十年的資本豪賭,2016年,萬達商業從港股退市時,王健林與投資者簽訂首份對賭協議,承諾2018年8月前完成A股上市,否則需以400億港元回購股權。
但是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去槓桿周期,萬達的A股上市之路屢屢碰壁,2018年協議到期後,王健林不得不引入騰訊、蘇寧等資本,簽下第二份對賭協議,將上市期限延至2023年。
為籌集資金,萬達開始大規模拋售資產,2017年以637億元甩賣文旅項目和酒店,2020年出售海外遊艇品牌聖汐國際,2024年將英國傳奇影業股權清倉。
但這些舉措並未扭轉頹勢,2021年,萬達商管第三次簽署對賭協議,向22家投資者融資380億元,承諾2023年底前登陸港股。
直到2023年2月曝出的「財務數據造假」風波,疊加合作夥伴萬科發起的股權凍結訴訟,徹底堵死了上市通道。
三次對賭如同連環地雷,最終在2023年底引爆,按照協議,萬達需償還380億元本金及8%年息,而賬面現金僅133億元的王健林,只能將最後的「底牌」,萬達廣場擺上貨架。
萬達向輕資產模式的艱難轉型
2015年,王健林提出輕資產戰略,試圖通過輸出品牌管理替代重資產持有,2024年出售的48座萬達廣場中,萬達仍保留運營權,通過收取管理費維持收益。
表面看,這既能回籠資金,又能降低負債率,但數據揭示的卻是另一番景象,萬達商管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滑11.55%,酒店業務毛利率跌至36.32%。
更嚴峻的是,其短期借款同比激增190%,長期借款突破1064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82%。
輕資產模式的核心矛盾在於,剝離重資產雖緩解了債務壓力,卻削弱了長期造血能力。
萬達廣場作為現金流「奶牛」,2021年五一期間銷售額達111億元,而2025年同期新增上百座廣場後,銷售額反而銳減51億元,客流量下降近千萬人次。
當核心資產的運營效益持續走低,品牌管理的溢價空間必然萎縮。正如業內人士評價,「這就像砍掉果樹的枝幹,卻指望僅憑樹根繼續結果。」
48座萬達廣場的接盤方名單
由太盟投資、騰訊、京東等組成的財團,以約500億元拿下這批資產,太盟作為萬達的「白衣騎士」,早在2024年3月便注資600億元紓困。
騰訊和京東則意圖將線下場景與數字生態融合,打造「智慧商業體」,險資陽光人壽則看中6%的穩定租金回報。
這場交易不僅是資本逐利,更預示著商業地產格局的重構,傳統開發商讓渡資產所有權,科技巨頭與金融機構主導資源整合。
但資本的遊戲規則同樣殘酷,萬達商管股權遭多次凍結,王健林持股比例從70%稀釋至40%,太盟等投資者已掌握話語權。
若未來上市無望,萬達可能徹底失去對核心資產的控制,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正在將王健林推向「為他人作嫁衣」的懸崖邊緣。
萬達的困境
與恆大、融創等房企類似,萬達依靠高槓桿快速擴張,其總負債在2019年一度逼近6000億元。
但電商衝擊導致商業地產租金回報率降至5%-8%,去槓桿政策又掐斷了融資渠道。當資本狂歡退潮,裸泳者終將現形。
值得玩味的是,王健林始終堅守「不爛尾、不欠薪」的底線,這與恆大「躺平」形成鮮明對比。
但這種道德優勢無法抵消商業模式的致命缺陷,萬達的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行業轉型期,僅靠「賣資產還債」的權宜之計,終將陷入「越賣越弱」的惡性循環。
結語
2025年的王健林,或許會想起2017年年會上高歌《一無所有》的場景,彼時的「凡爾賽」已成黑色幽默,如今的萬達正站在生死岔路口,是繼續割肉求生等待奇蹟,還是重構商業模式涅槃重生?
商業世界的法則從未改變,唯有創造可持續價值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迷霧,當輕資產轉型的陣痛與資本圍獵的壓力交織,王健林的抉擇不僅關乎萬達存亡,更將成為中國商業地產轉型的風向標,這場博弈的終局,或許就藏在下一個熱搜里。
信息來源:
《王健林已被凍結4.9億股權 多家企業已吊銷或註銷》——大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