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條產業鏈里的協同創新
——京津冀瓣瓣同心故事(二)
近日,河北初光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汽車電子部件。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5月6日,在位於石家莊的河北初光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走」下產線的車載麥克風,經過質檢、打包、裝車後,將發往位於北京的理想汽車。
初光汽車從成立時,就定位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進行配套。該公司已與理想汽車合作多年,其拳頭產品車載麥克風,每個月為理想汽車供貨二三十萬隻。
「一季度公司產值較上年同期翻倍。前不久,我們又中標了理想汽車的一款主動降噪感測器項目,還與北汽福田、小米汽車洽談合作!」初光汽車董事長鄭現傑興奮地說,京津冀聯合打造6條產業鏈,為他們拓展京津冀客戶帶來極大便捷。
鄭現傑所說的6條產業鏈,是指三地聯合打造的氫能、生物醫藥、網路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6條重點產業鏈,其中河北牽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兩條產業鏈。
京津冀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示範等方面各具特色、優勢互補,正在共鑄「一條鏈」,共造「一輛車」。
「車企一般通過安裝隔音棉等被動方式降噪。」鄭現傑說,在與理想汽車合作中,他發現客戶對汽車主動降噪需求越來越高,即通過技術手段抵消噪音,進一步提升駕駛安全性和舒適體驗。
這就需要主動降噪感測器。目前該產品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市場供給很少。
「早布局早主動。」鄭現傑說,正因為他們提前布局車載麥克風,如今車載數字麥克風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55%、全球市場佔有率超26%。未來,主動降噪感測器將會得到廣泛應用。初光汽車決定搶抓機遇,上馬這一項目。
根據理想汽車發布的產品標準,初光汽車組建團隊攻關,成功研發出主動降噪感測器。「這款新產品將應用於理想汽車高端車上,也將成為我們公司一個新的增長點。」鄭現傑說,2024年公司產值達到3億元,今年產值預計超4億元。
三地合力共建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津冀3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汽車供應鏈。2024年,京津冀地區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67.6萬輛,同比增長154%。
鏈上發力,產業才能步步生花。京津冀攜手繪製6條產業鏈圖譜,在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中實現共贏。
京津冀地區是國內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高地之一。
最近,在全國首家機器人非標產品定製共享工廠——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製造工廠,一款快速出餐機器人樣機就要下線了。這款機器人是北京科技大學研發、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製造工廠協同創新的成果,不僅能炒菜還能分餐,適用於大學食堂等場景。
北京科技大學為何選擇與唐山合作?唐山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基礎雄厚,不僅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還有著龐大的研發團隊,產業生態完善。尤其是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製造工廠,可一站式滿足中小企業技術、採購、設備、倉儲、物流、售後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去年,我們為京津冀地區130餘家創新主體提供非標零部件研發及加工服務。」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製造工廠負責人王孟昭說,今年他們已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等京津冀單位協同攻關了多項技術難題。
三地堅持共同編製機器人產業鏈圖譜,在「堵點」招商、「卡點」攻關、撮合對接等方向發力,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鏈規模。省工信廳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省403家機器人企業營收40.0億元,同比增長17.7%,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4.5%。
「氫」風徐徐,未來可期。
在張家口市主城區,藍白相間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穿行街頭,早已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京津冀三地氫能全產業鏈基本貫通。在技術協同上,三地共同實現了電堆、空壓機的技術自主創新及產業化應用,推動雙極板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產業化,已實現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等重點產品不低於80%的區域整體配套率。
圍繞生物醫藥產業,三地間的「手」越「牽」越緊。
生產在河北,監管屬北京。北京斯利安葯業在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設立分公司後,生產車間面積增加了兩倍,各品種原料葯年產量提升了1至3倍。
如今,京津冀三地已經形成了涵蓋生物葯、化學葯、中藥、醫療器械、醫藥服務、BT+IT(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產業的全產業模塊和技術研發—臨床試驗—檢測審批—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的全產業流程。
京津冀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產業鏈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在北京總部研發核心技術,在天津製造關鍵功能部件,在廊坊組裝整機和測試驗證,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實現了「一台機床,三地智造」。
三地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協同聯動、錯位互補,在協同招商、平台搭建、產業生態建設等方面發力,攜手打造國內領先的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研發製造高地。
在網路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領域,三地全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了上游軟硬體支撐、中游核心技術賦能、下游應用需求牽引的全產業鏈生態。
在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物力、智力、資源支持下,位於天津的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飛騰系列國產CPU總銷量突破1000萬片。
創新「鏈鏈相通」、產業「從點到面」,河北立足自身稟賦,攜手京津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河北日報記者 米彥澤 見習記者 馮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