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周宣布加征關稅後,美國股市蒸發數萬億美元,華爾街併購交易凍結,對沖基金緊急平倉高風險資產,企業貸款大面積停擺,甚至有人開始質疑——美國國債真的安全嗎?
這場動蕩引發擔憂:如此劇烈的衝擊可能引爆金融體系潛藏的風險。金融圈因此反覆追問同一個問題:到底要亂到什麼程度,美聯儲才會出手救市?
前美聯儲官員、彭博經濟學家david wilcox指出,美聯儲通常只在市場功能明顯失靈時干預——最典型的信號就是資金流動凍結。
他說決策者會緊盯兩種情況:「市場價格徹底失靈」和「中介機構無法交易」。
彭博編製的美國金融壓力指數顯示,當前金融環境已惡化至2020年5月以來最差水平。該指數綜合貨幣、債券和股票市場的多項指標。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george sarevelos周三警告客戶:「如果美債市場繼續動蕩,美聯儲別無選擇,只能緊急購債維穩。」
美聯儲的決策將因兩個因素而變得複雜:一是就業市場強勁+通脹頑固(關稅可能加劇通脹),這限制了美聯儲降息或採取任何可能進一步推高價格的措施的能力;二是向市場注資或聯合他國救市以確保美元持續流動的做法,都可能招致白宮比以往干預行動更多的批評。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下次危機可能需要新的解藥。例如利率市場已現危險信號:對沖基金常用的「基差交易」(押注美國國債現貨與期貨價差)可能因貿易戰被迫平倉。
以下是美聯儲五次干預案例及關鍵觸發點:
1998年對沖基金危機: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因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盧布貶值巨虧,引發市場恐慌。關鍵指標——3個月期libor利率飆升,顯示華爾街面臨美元融資危機。紐約聯儲協調14家機構救助,隨後美聯儲在10月緊急降息。
2001年雙重打擊:
2000年初美國股市網路泡沫破滅後,美國國債市場開始出現對經濟後果的擔憂。2000年5月至11月間,曲線短端倒掛,促使2001年1月緊急降息。僅僅9個月後,911事件造成了投資者難以量化的風險,再次擾亂了市場。銀行和機構動用美聯儲的貼現窗口,並利用紐約聯儲的每日公開市場操作來充實現金。
美聯儲的數據顯示,襲擊發生前,該貸款機制的餘額一般低於10億美元,但9月12日的使用量飆升至約460億美元。
2007-08年金融危機:
2007年夏天,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價格開始暴跌。對損失的擔憂蔓延至整個金融體系,並進入了貨幣市場中被稱為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的部分。90天aa級資產支持商業票據與隔夜指數掉期基準之間的利差開始發出麻煩的信號。當年8月,美聯儲下調了向商業銀行和其他機構收取的一級貼現率,以增加流動性。
到了第二年,這些擔憂已經蔓延到全球最大的銀行,推高了利用信用違約掉期對沖公司損失的成本。 在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倒閉以及美林證券獲救之前,與這些銀行掛鉤的cds價格飆升到了恐慌的水平。
2008年雷曼倒閉後,美聯儲直接降息至零並創設多種流動性工具。穆迪經濟學家形容:「當流動性危機與經濟危機疊加,美聯儲會啟動『一級戰備』。」
2020年疫情衝擊:
對沖基金5000億美元規模的基差交易崩盤,引發從國債到公司債的全面拋售。企業囤積現金導致商業票據市場癱瘓,美聯儲被迫重啟量化寬鬆,六周內狂買1.6萬億美元國債。在接下來的兩年內,資產購買將使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疫情前的4萬多億美元膨脹到近9萬億美元。加拿大皇家銀行全球資產管理公司(r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董事總經理兼美國固定收益主管andrzej skiba表示:「如果我們看到市場功能像2020年初那樣崩潰,美聯儲也會對此表示擔憂。」
2023年銀行業危機:
當美聯儲於2022年開始提高利率時,美國的地區性銀行迎來了一場完美風暴。儲蓄者受到貨幣市場基金利率上升的誘惑,從低收益的銀行賬戶中提取現金。與此同時,利率的快速上升使銀行持有的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出現巨額未實現虧損。
矽谷銀行因存款外逃+持有美國國債浮虧而倒閉。這迫使銀行轉向其他資金來源,以支撐其準備金餘額。聯邦住房貸款銀行應運而生,通過短期貸款為成員提供資金。在短短三個月內,到2023年3月底,未償還的聯邦儲蓄銀行預付款從2022年底的8191億美元激增至超過1萬億美元。
面對一連串的銀行倒閉,美聯儲推出「銀行定期融資計劃」,以增強流動性。1600多家公司利用了這項為期一年的融資機制。btfp推出後,人們對銀行存款蒸發和證券未實現損失的擔憂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