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國際金融報
廣汽集團日前發布去年財報,整體銷量表現低迷,但海外市場數據亮眼。
2024年,廣汽集團(下稱「廣汽」)迎來「至暗」時刻,財務數據和整體銷量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扣非後凈利潤更是自2012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吳迪攝
銷量下滑
日前,廣汽發布2024年財報,合併口徑(自主品牌)下,營收僅1077.84億元,同比下滑16.9%;匯總口徑(包含合資品牌)營收4016.5億元,同比下降20%。
銷量作為汽車產業的生命線,廣汽去年實現銷售200.31萬輛,同比下滑20.04%。其中,廣汽傳祺是集團唯一正增長的品牌,2024年累計銷售41.46萬輛,同比增長1.99%;曾經是利潤支柱的合資品牌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銷量分別下跌26.52%和22.32%;自主品牌廣汽埃安銷售37.49萬輛,同比下滑21.9%。
長期以來,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作為廣汽集團的兩大合資支柱,一直是集團銷量與利潤的重要來源。
但在新能源浪潮中,這兩大日系合資品牌卻因轉型滯後,陷入了困境。此次失守直接導致合資板塊收入縮水27.8%。
埃安銷量下滑的背後,是網約車依賴症與品牌低端化矛盾的凸顯。長期以來,埃安在網約車市場佔據較大份額,B端市場銷量佔比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其前期銷量的快速增長。但隨著網約車市場逐漸飽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埃安在B端市場的增長空間受限。
而對於高端自主新能源品牌昊鉑,廣汽有新的期許。4月3日的業績說明會上,馮興亞直言,關於對昊鉑的支持「不設上限」,廣汽集團將頂尖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投入到昊鉑品牌,確保其在技術研發、品牌塑造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具備強大的競爭力。
海外業績亮眼
廣汽整體銷量表現雖然低迷,但海外市場的數據堪稱亮眼。
2024年,廣汽海外銷量達到12.7萬輛,同比增長67.6%,其中自主品牌首次突破10萬輛,同比大漲92.3%,占出口總量的83%。在此基礎上,廣汽今年計划出口18萬輛,同比增長40%。
此前全國兩會上,馮興亞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提出,近來海外市場的高增速源於海外體系和能力的搭建。此前廣汽採用的是整車出口銷售,近年建立海外團隊後,人員穩固、服務到位、消費者口碑提升,效果顯著。
他預判未來海外建設不僅需要體系搭建能力,還需要製造能力。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如果不為當地創造稅收和就業,任何國家都不歡迎,因此「必須在海外建廠」。這是大方向,具體布局的節奏和時間點則需要把握。
得益於去年海外銷量的提升,集團海外毛利率亮眼,高達14.72%,成為利潤貢獻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因為廣汽主推的埃安、傳祺等車型,通過在當地採購低成本零部件、當地工廠直接生產等方式降低了成本,但同時在海外市場溢價更高,共同促成了這部分較高水平的毛利率。
去年,集團整體毛利率為5.8%,整車製造毛利率為2.18%,微薄的利潤空間反映出其在成本控制與產品競爭力上的困境。
為了在激烈競爭中保住市場份額,廣汽不得不加大市場投入。財報顯示,集團2024年追加商務投入180億元,用於銷售補貼、促銷活動等;單車促銷費用同比增加23%,加重了企業的成本負擔。「價格戰」壓力下,廣汽各車型終端售價不斷下探,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同時,集團期內研發投入達到79億元。這一方面展現出廣汽在智能化、電動化轉型上的決心,另一方面過高的投入也會影響利潤。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情況下,研發投入的增加在短期內加重了成本負擔,轉型過程中,既要投入大量資金謀求未來發展,又要應對當下業績下滑的兩難局面,利潤結構的惡化讓廣汽集團的未來發展之路充滿挑戰。
去年,集團歸母凈利潤銳減至8.24億元,同比下滑81.4%;扣非凈利潤陷入虧損泥沼,達到43.51億元,自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同比下滑221.8%,創上市以來最大跌幅。
根據財報,廣汽去年非經常性損益達到51.75億元,這是集團歸母凈利潤勉強為正的關鍵支撐,其中資產處置收益達22.6億元 ,這之中包含轉讓廣州巨灣技研18.82%股權帶來的收益。不過,去年廣汽現金流有明顯好轉,同比增加62.29%至109.19億元。
尋求破局之道
為扭轉汽車市場變革中的被動局面,廣汽自去年底開始改革,新任董事長馮興亞提出為期三年的「番禺行動」,開啟自主品牌一體化運營,對自主品牌實施經營管控。這一舉措被視為廣汽重塑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業績說明會上,馮興亞表示,2025年是三年「番禺行動」首年,廣汽自主品牌將發布7款全新車型,覆蓋純電、增程、插混不同動力類型。未來將擴展現有新能源車型動力類型,今年將是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產品大年,將重點補足插混、增程產品布局。
今年,廣汽將銷量目標定為230萬輛,目前一季度銷量僅為37.12萬輛,同比下滑9.42%,開局並不理想,全年目標壓力不小。
即便如此,馮興亞依然放出豪言,「到2027年,廣汽自主品牌銷量達到集團總銷量的60%以上,並挑戰200萬輛的銷量目標。」
當前,汽車行業淘汰賽正在加劇,新勢力車企加速洗牌,傳統車企也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留給廣汽的轉型窗口期並不長。
今年是 「番禺行動」 的元年,承載著廣汽破局重生的希望。
從組織變革到產品規劃,從技術創新到市場拓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與華為的合作能否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高端智能車型,新的產品矩陣能否滿足市場需求,海外市場的拓展能否持續保持高增長,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影響廣汽在新能源下半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