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面對特朗普張口就來的關稅言論,美國媒體坐不住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4月7日發表的一篇事實核查報道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為自己的全球關稅政策辯護時,拋出了一系列錯誤言論。比如他極度誇大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錯誤地宣稱自己上個總統任期加征的關稅是由中方承擔的,他所謂「歐洲從不買美國的任何產品」也屬於不實言論。
當地時間4月6日,特朗普在專機上宣稱,美國與中國存在「1萬億美元貿易逆差」,對華貿易逆差使得美國「每年損失數千億美元」,「除非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不會與中國達成協議。」特朗普還說,他「願意」與中國打交道,但前提是中國「必須先解決貿易差額的問題」。
「就像以前一樣,特朗普極度誇大了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cnn稱,特朗普口中所謂「1萬億美元」的數字錯得離譜,比實際高出三倍多。
4月5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接受記者採訪。 路透社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美貿易總額為6882.8億美元,同比增長3.7%。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5246.56億美元,同比增長4.9%;自美國進口1636.24億美元;貿易順差為3610.32億美元。
cnn同時援引美國聯邦統計數據稱,2024年美國與中國在商品和服務貿易方面的貿易逆差約為2630億美元。即使排除美國佔優勢的服務貿易,只計算商品貿易,2024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約為2950億美元。
也就是說,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未接近過1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特朗普重複了他一貫的說法——他在第一總統任期內加征的關稅成本是由中方承擔的。他說:「在我的四年任期內,我從中國收取了數千億美元。」
cnn強調,事實上,是美國進口商,而不是像中國這樣的外國出口商,向美國政府支付了關稅。而且不斷有研究發現,美國人承擔了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徵收關稅的絕大部分成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公司將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的具體例子。
根據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在特朗普對外國製造的洗衣機實施關稅後,美國洗衣機的中位價格上漲了約86美元,漲幅近12%。研究人員還發現,未受關稅影響但通常與洗衣機配套銷售的乾衣機價格也上漲了12%,每台約92美元。
在關稅實施的第一年,這些價格上漲總共讓消費者多花費了超過15億美元。
「美國國內總得有人來支付這筆稅款。」美國智庫城市-布魯金斯稅收政策中心(urban-brookings tax policy center)的高級研究員霍華德·格萊克曼(howard gleckman)說,「如果不是消費者,那就得是公司。如果是公司支付,最終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分成本將由工人吞下。」
同樣的,特朗普對美歐貿易也發表了錯誤言論。
特朗普說:「歐洲不買我們的汽車,不買我們的農產品。他們什麼都不買。而我們卻購買他們的汽車:梅賽德斯、大眾、寶馬。我們買他們數百萬輛汽車,而他們一輛都不買我們的。他們不買我們的農產品,什麼都不買。」
這些說法都不正確。
「他們什麼都不賣」遠非事實。cnn稱,雖然歐盟確實存在一些貿易壁壘,使得美國公司向那裡出口產品變得更加困難,但美國聯邦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在2024年向歐盟出口了價值約649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他們不買我們的農產品」這一說法同樣錯誤。雖然歐盟確實存在一些阻礙美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但美國農業部表示,歐盟去年購買了價值128億美元的美國出口農產品,使其成為美國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僅次於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
而且,雖然美國汽車製造商在歐洲市場常常難以取得成功,但特朗普說「他們不買我們的汽車」就太誇張了。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上個月的一份報告,「2024年有16.4857萬輛美國製造的汽車出口到歐盟」,按當前匯率計算價值約84億美元。其中一些是歐洲汽車製造商在美國的工廠生產的汽車。
「中美貿易的現狀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受到兩國經濟結構、貿易政策、美元貨幣地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3月10日下午在例行記者會上說。
毛寧表示,中方從不刻意追求順差。事實上,美方從中美貿易中獲利豐厚,在華的美國企業的出口被計入中方順差,中國對美出口質優價廉的產品提高了美國民眾的實際購買力,也為美國的運輸、批發、零售和電商行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同時,美國在服務貿易中也保持著巨額順差。
毛寧強調,無論美方如何包裝都掩蓋不了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實施對華遏制打壓的企圖。美方對全世界發起的貿易戰打了這麼多年,貿易逆差不降反升,去年仍高居9184億美元。「關稅戰也好,貿易戰也罷,都是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美方應該吸取教訓,改弦易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