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這麼硬氣的嗎?
在被中國商務部約談後,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居然還在死磕中國供應商並要求單方面降價。按這個幅度,原本8%的利潤直接跌破1%,連工人社保都交不起。
這下供應商是真急眼了!
先給各位補個前情提要:
2025年3月11日,商務部一紙約談令,把沃爾瑪請去喝茶。
原因嘛,是這老哥要求中國供應商每輪關稅調整都得降價10%,把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關稅成本全甩給中國工廠。
好傢夥,這算盤打得我在十萬大山都聽見了——美國政客加關稅,中國工廠來買單,沃爾瑪左手賺著美國消費者的錢,右手掐著中國供應商的脖子,這波"美式雙簧"唱得可真溜。
但魔幻的是,約談都過去快一個月了,沃爾瑪還在堅持"中國工廠必須出血"的立場。
寧波某廚具廠老闆老李都忍不住跟我吐槽:"現在每賣一組調料罐就倒貼0.5美元,再這麼玩下去,廠里連清潔阿姨的社保都要斷供了。"
更絕的是,沃爾瑪這次學精了,專挑廚具、服裝這些"民生剛需"品類下手,還搞"分而治之"——跟每個供應商單獨談判,生怕大家抱團造反。
這讓我想起沃爾瑪引以為傲的"天天低價"策略。
原來所謂的"讓利消費者",是建立在中國工廠的血汗之上啊!廣東一家服裝廠賬本顯示,每件出口T恤利潤只剩0.3美元,沃爾瑪這一刀下去都要直接砍到骨頭了。難怪有供應商自嘲:"現在接單是慢性自殺,不接單是當場暴斃。"
更打臉的是,沃爾瑪嘴上喊著要轉移供應鏈,身體卻很誠實
——60%的全球採購還得靠中國工廠。
美國分析師都承認,要是中國供應商集體斷供,45天內美國超市就得出現三成貨架空置。這就好比嘴上喊著要離婚,手裡卻還死死攥著對方的工資卡,無非就是想要作一下好談更大的條件,典型的"口嫌體正直"。
有趣的是,現在中國消費者早就不迷信"洋品牌",跑去代工廠直購已成新潮流。
南方都市報:被指要求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 沃爾瑪近期被商務部約談
江蘇新聞: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 沃爾瑪被商務部等部門約談
說到底,這場鬧劇暴露了某些跨國巨頭的思維還停留在二十年前。
他們既想享受中國製造的紅利,又不願承擔基本的商業道義。
但今時不同往日,中國工廠早就不只是"世界代工廠",而是手握智能製造、柔性供應鏈的王牌玩家。就像廣東某精密零件廠老闆說的:"他們嫌貴可以去東南亞啊,不過做出來的殘次品可別哭著求我們返工。"
最後奉勸某些巨頭一句:商業合作不是零和遊戲,與其絞盡腦汁壓榨供應商,不如學學胖東來把80%商品換成直采——畢竟只有尊重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才能把"天天低價"變成"天天共贏"。否則等到中國消費者都跑去山姆隔壁的代工廠店掃貨,那場面可就尷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