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wave,作者 | wego研究院 謝澤鋒
「工業克蘇魯」用超級產能重塑全球行業格局的故事,在乙烯等石油煉化領域再度上演。
作為化工九大基礎產品之一,乙烯被譽為「石化工業之母」,七成以上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來自乙烯裝置。
因其在製造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上游龍頭地位,業內通常用乙烯產能和裝置規模來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產業的水平,乃至於衡量整個國家的工業水平。
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進口之後,到2022年,我國已經反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產國。憑藉約6200萬噸/年(2025年計劃)的超級產能,以及在製造成本上的絕對優勢,中國開始反超傳統工業強國。
與中國乙烯企業不斷擴展產能形成對比的是,諸如埃克森美孚、沙特基礎工業、埃尼集團以及日本三井化學和丸紅石化等國際企業,都已決定關閉或推遲建設其乙烯裝置,以改善財務狀況。
另外,芳烴序列中的pta,也是化工行業舉足輕重的大宗有機原料,中國憑藉72%的巨大產能優勢,開始擠壓海外同類企業的生存空間。
日本東麗、三菱化學已經決定退出pta生產,未來日本國內將不再有pta產線;韓國樂天化學則是被逼到考慮剝離所有海外公司;國際化工巨頭英力士也宣布淘汰部分pta產線。
在中國企業飽和式生產的碾壓下,全球化工產業正在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級「供給側改革」。通過歷史規律觀察,煉化行業有望複製鋼鐵、電解鋁等重工業上游產品的演變邏輯。
01 認慫
作為石化產業「大當家」,乙烯化合物決定了下游75%以上的石化產品。
近些年,眾多的「大乙烯」項目建成之後,中國乙烯產能狂飆突進。據卓創資訊統計,國內乙烯產能已經從2019年的2853.5萬噸增至2024年的5377.5萬噸,5年激增2524萬噸。自2022年起,中國反超美國,持續坐穩全球乙烯第一把交椅。
當前我國在建乙烯產能2575萬噸/年,其中將在2025年落地的就超過1000萬噸/年。而且,現有的新增產能是在規劃產能大打折扣的情況下完成的——過去5年房地產承壓,國際經濟環境陰晴不定,對新增產能的規劃和落地還趨於保守。
雖然規模龐大,但我國乙烯及衍生物依然需要進口。乙烯原料雖然進口不多,但下游聚乙烯(pe)、乙二醇、苯乙烯仍存在較大缺口。尤其是聚乙烯,我國在2024年凈進口量就高達1303萬噸,對外依存度還有33%。
隨著下游光伏、顯示科技的迭代,我國下游高端材料卡脖子現象仍然嚴重。高端聚烯烴、電工級聚丙烯、poe塑料等產品自給能力弱,有些甚至100%需要進口。
因此,加大上游供應和下游研發迫在眉睫。內需回暖疊加高端稀缺,國內的新產能有一定價格支撐,沖淡了對產能過剩的隱憂。但是中國產能已經對海外產生了擠壓,部分跨國巨頭開始被迫放棄乙烯這個重要陣地。
如去年4月,埃克森美孚和沙特基礎工業決定關閉各自位於法國和荷蘭的乙烯工廠,涉及乙烯總產能近百萬噸、丙烯產能超60萬噸。其中,沙特基礎工業的赫倫「烯烴3」裂解裝置,將被永久關停。
另外,沙特基礎工業的母公司沙特阿美,也在去年宣布正式取消原定於王國海灣沿岸拉斯海伊爾建設的新煉油廠與化工設施項目。同時,將此項目轉移至另一地區朱拜勒的方案也不再考慮。
義大利石油巨頭埃尼集團也開始斷舍離,宣布旗下versalis將關閉位於該國布林迪西和普里奧羅的裂解裝置,以及拉古薩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工廠。
今年3月18日,全球兩大化工巨頭利安德巴賽爾和科思創宣布,決定永久關閉荷蘭馬斯夫拉克特的環氧丙烷/苯乙烯生產單元。
製造業大國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三井化學把大阪乙烯裂解爐的關閉時間再延長2-3個月,丸紅石化也推遲了52.5萬噸/年的千葉裂解廠的重新啟動。
有統計顯示,最近幾年歐洲合計關停了1100萬噸的產能,相當於整個歐洲化工產能的十分之一。其核心原因在於,下游需求趨緩,成本高昂,導致歐洲乙烯競爭力低下。整個2024年,除9月外,歐洲乙烯生產商的利潤率均為負值。
2024年,歐洲裂解項目開工率僅有60%~70%,大幅低於大西洋西岸墨西哥灣的87%。為走出虧損泥潭,歐洲化工巨頭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通過「供給側改革」來平衡財務。
先有美國低成本乙烷裂解乙烯釜底抽薪,再有中國超級產能制霸全球,歐日企業只能認慫。
02 撤退
1982年,北京燕山石化以2000萬美元的天價,從美國bp-amoco公司引進中國第一條精對苯二甲酸(pta)生產線,建成了3.6萬噸/年的生產線。
經過引進吸收再創新,整整40年之後,我國的pta產能經歷了多輪擴張,尤其是民營煉化巨頭一體化「大躍進」。
到2024年,中國pta產能已經飆升到8511萬噸,而全球也才11576萬噸。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產能佔到了全世界的72%。
作為芳烴-聚酯產業鏈的中樞,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機原料。早期的下游產品「的確良」(聚酯纖維)推動了中國人的「穿衣革命」,如今則演化為「化生萬物」的新材料,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智能感應、光伏、新能源汽車、通信光纜等領域。
我國是pta生產與消費的雙重第一大國。近五年,國內每年均新增近1000萬噸pta產能。尤其是去年4月,全球單體產能最大pta項目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正式投產,其產能高達300萬噸/年,直接加速行業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我國pta的規模化生產已經碾壓全球,在產單套裝置普遍在100萬噸以上,以200-250萬噸為主力。相比之下,海外類似裝置大多為100萬噸以下的小體量。
而且,未來全球新增pta產能仍看中國,包括新鳳鳴獨山能源3期300萬噸、盛虹-虹港石化250萬噸、三房巷-海倫石化300萬噸、福海創300萬噸,共1150萬噸將在今年投產。
預計到2028年,全球產能將從1.16億噸提升到1.4億噸,中國的產能佔比進一步提升至74%,「制霸全球」的態勢更加明顯。
中國的pta產出,足以供給本地製造業市場,歐日韓企業只能被迫退出賽道。
2023年開始,海外企業加速去pta產能。樂天化學計划出售其持有的巴基斯坦公司(lcpl)75.01%的股份並徹底退出;英力士關閉比利時的一套pta裝置;
2024年,indorama公司關閉了荷蘭的年產42.6萬噸pet和70萬噸的pta工廠,並永久關閉了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年產60萬噸的pta工廠。
三菱化學將子公司mcci80%的股份轉讓,目前其官網已經搜索不到pta模塊;三井化學也關閉了生產高純度pta的山口縣工廠;今年初,東麗宣布將於2026年內停止日本國內的pta項目。
在日本市場,隨著東麗退出,其國內pta產能已經徹底歸零。
此前,我國px-pta-聚酯產業鏈面臨結構失衡問題——中游pta極為龐大,產能佔全球超七成,但上游px需要從韓日等國進口,產能佔比(2024年)僅有52%。
不過隨著多個項目投產落地,我國px對外依存度已從45%下滑至不到20%。另外,還有裕龍石化、北方華錦、九江石化等多個大手筆項目將於兩三年內落子。
屆時,鏈條上游的布局更加成熟,中國的pta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將會更加明顯,行業企業的利潤率還將進一步提升。
03 格局
一國石化產業的強盛與否,是由技術和原料雙重稟賦決定的,而兩者最終會體現為企業之間在成本層面的對壘。
化工興於德國,但得益於富足的油氣資源、技術研發以及產業化推動,美國成為了石油化工產業的奠基之地。
1941年,英國科學家成功合成了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可製成優良的纖維,才使得此前就已發現的pta走出實驗室。美國杜邦公司購買該專利後,於1953年開始規模化生產,這才開啟了化纖工業的蓬勃發展之路。
乙烯也不例外。1919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研究出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查爾斯頓建立了第一個裂解乙烯化工廠。但在此後,日韓和歐洲藉助技術的日臻成熟完成超越,中東也憑著豐富的低成本原油供應,逐步走上世界化工舞台。
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消費市場的強勁需求驅動了石化產能快速提升。在大煉化的系統性規划下,恆力、榮盛、盛虹等民營巨頭迅速崛起。如今都已成為全球烯烴、pta產能霸主。
而且,針對「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我國煤制乙烯遙遙領先,為中國成為全球化工強國立下汗馬功勞。2023年,我國煤制烯烴達1865萬噸/年,較2019年增長17.9%。
今年2月14日,總投資高達484億元的寶豐烯烴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創造了全球煤制烯烴的規模之最,並成為了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烯烴廠。
我國用煤制乙烯和美國以乙烷裂解制乙烯,都具有可觀的成本優勢——我國煤炭資源豐富,而美國在頁岩氣革命後,乙烷價格大幅走低,這兩種路線均優於其他國家的石腦油路線。因此,中美兩國在乙烯產業對其他國家造成強勢擠壓。
美國乙烷制乙烯路線成本雖更加低廉,但在前期擴張後,目前產能增長放緩,中國產能優勢的規模效應正不斷凸顯。
此外,規模優勢帶來成本邊際遞減,建設投資低廉,技術提升可以做到「吃干榨盡」,我國投建乙烯項目更具競爭力。
例如,恆力石化150萬噸/年乙烯項目總投資209.8億元,建設投資198.6億元,下游配套多達12套裝置;福建能化與sabic、中國石化與英力士合作的乙烯項目投資額也相對較低。
pta層面,歐洲老舊裝置每噸加工成本高達550元,我國頭部企業通過餘熱發電和醋酸循環等技術,將每噸pta能耗降至358元,極限情況下能到300元甚至更低,海外老舊裝置難以跟上,最終只能退出市場。
這些優勢的助力下,僅用20年時間,我國便問鼎全球pta第一大國,並在全球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pta市場格局。
類似的事情,還將出現在石油化工的其他細分領域中。
04 寫在最後
重工業的競爭是殘酷的,突出表現在周期波動的過程中帶來的產能集中、頭部狂賺而大多數企業只能被迫退出歷史舞台。
例如,在經歷前期慘痛的大洗牌後,近年國內電解鋁產業出現了強勢復甦。港股中國宏橋2024年利潤幾乎翻倍,盈利和股價都連續創出了歷史新高。
眼下,以中國為主軸的化工領域「供給側改革」,正在全球上演。中國企業在產能、成本、技術、消費市場支撐等多方面全面強勢,海外企業越來越難以適應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
可以預見的是,在一輪殘酷的洗牌後,乙烯、pta等產業也將複製電解鋁的走勢,迎來自己的盈利周期。而那個時候,歐美日韓企業將會更多失去中國市場。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