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價單日暴跌6%:一場交通事故引發的資本震蕩
導語:
2025年4月1日,港股市場掀起波瀾。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午後大幅跳水,收盤跌幅達6.2%,創下2月18日以來新低,市值單日蒸發近700億港元。這場股價地震的背後,既與一場致命交通事故引發的信任危機密切相關,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高速發展中的安全隱憂。
一、致命事故:小米SU7高速爆燃致3人死亡
3月29日晚,一輛搭載NOA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德上高速發生嚴重事故。車輛以116km/h行駛時檢測到施工路段障礙物,駕駛員接管後仍以97km/h的時速撞擊隔離帶水泥樁,隨即電池爆燃,車門鎖死,導致車內3人遇難。
事故現場圖片顯示,車輛前部完全損毀,電池艙區域燃燒痕迹明顯。家屬控訴小米「冷處理」,稱事故四天後仍未與家屬直接溝通。儘管小米發布聲明稱「全力配合調查」,但未回應公眾對車門鎖死、電池防護等核心安全問題的質疑,進一步加劇輿論發酵。
二、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
1. 股價斷崖式下跌
事故細節公布後,小米股價午後加速跳水,盤中最大跌幅超6%,最終收於46.15港元,創近兩個月新低。與3月31日相比,市值縮水近700億港元。
2. 市場信心受挫
此次事故並非小米汽車首次陷入安全爭議。2024年11月,超70位車主因自動泊車故障導致剮蹭;同年5月,多起NOA功能失效事故被曝光,但小米均未深入說明原因。疊加美的集團近期清倉小米股票(套現近20億元)及雷軍「減持」傳聞,市場對小米汽車業務的長期盈利能力產生疑慮。
三、矛盾交織:高增長與安全隱憂的博弈
儘管事故頻發,小米汽車仍保持強勁銷售勢頭:
- 交付量超預期:3月交付量達2.9萬台,全年目標提升至35萬台。
- 產能擴張:雷軍稱「連續5個月交付超2萬輛」,並計劃通過425億港元融資加速研發。
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揭示了更深層矛盾:
- 技術信任危機:NOA輔助駕駛系統的可靠性、電池安全防護機制、應急解鎖設計等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 行業共性問題放大:電動車高速碰撞後電池爆燃風險、電路損毀導致車門鎖死等議題被推至風口浪尖,引發對整個新能源賽道安全標準的拷問。
四、未來挑戰:小米如何破局?
1. 透明化處理事故:
需儘快公布事故技術調查報告,回應車門鎖死等質疑,並建立與家屬的直接溝通渠道。
2. 強化安全冗餘設計 :
行業專家建議,應在電池艙增設物理防護層,優化斷電情況下的機械解鎖方案,並加強車主安全培訓。
3. **平衡資本擴張與品牌聲譽**
小米當前處於產能爬坡關鍵期,但若安全事故持續發酵,可能拖累其「2025年汽車業務扭虧」的目標。
結語:
小米股價的跳水既是單一事件的應激反應,也映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速度與安全」的永恆命題。對於雷軍而言,如何在銷量狂飆中築牢安全防線,將決定小米能否真正從「跨界新秀」蛻變為「行業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