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力 編輯/周遠方】
3月26日晚,濟民健康(603222.sh)一紙公告揭開公司內部驚雷——副總裁何清紅團隊涉嫌偽造公司印章,以虛假協議綁定經銷商,兩年內虛增銷售額超1.17億元。
作為國內安全注射器領域的先行者,濟民健康曾以技術優勢佔據市場高地。2015年上市後,其業務版圖從醫療器械延伸至醫療服務,卻在多元化中陷入業績泥潭。2023年,公司凈利潤虧損超6500萬元,2024年雖收窄至千萬級虧損,但颱風災害、研發投入激增與此次偽造印章事件的三重打擊,讓扭虧希望蒙上陰影。根據2024年的業績預告,預計全年虧損將在1,500萬元至1,000萬元之間。
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心高管何清紅借職務之便偽造印章長達一年未被察覺,暴露出公司內控體系的漏洞。
事件背後,也折射出濟民健康的轉型矛盾。何清紅作為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在bd、貝朗等跨國企業積累的銷售經驗,最終演變為「業績對賭」下的鋌而走險;公司引以為傲的「買斷式銷售」模式,因違規增設退貨條款衍生出系統性風險。
副總裁何清紅涉嫌偽造印章被立案偵查,高管鋌而走險背後的治理裂痕
3 月 26 日晚,濟民健康(603222.sh)公告披露公司副總裁何清紅團隊涉嫌偽造印章、虛增銷售額事件。經調查,何清紅團隊於 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期間,私刻公司及子公司印章,通過虛假協議綁定經銷商,累計虛增銷售額超 1.17 億元。
截圖來自濟民健康公告
濟民健康表示,何清紅團隊的銷售額在2023年和2024年合計達1.17億元,但目前公司無法掌握經銷商庫存情況,面臨被起訴要求退貨和賠償的風險。公司已於3月24日報案,並計劃召開董事會免除何清紅職務,同時全面整頓其團隊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何清紅生於1980年,擁有豐富的醫療器械行業經驗。他曾在美國bd公司、德國貝朗公司擔任高級銷售管理職位,2022年2月加入濟民健康任副總裁,負責預充式導管沖洗器及安全注射器的國內營銷。其年薪高達144.64萬元(2023年數據),任期原定至2025年11月。有市場人士分析,何清紅可能為完成銷售任務鋌而走險,通過偽造協議吸引經銷商囤貨,從而虛增業績。
業績波動與業務結構的深層挑戰
作為國內安全注射器領域的龍頭企業,濟民健康成立於1996年,2015年登陸上交所,公司以醫療器械為核心業務,產品涵蓋安全注射穿刺器械、預充式導管沖洗器、體外診斷試劑及血液透析濃縮液等,其中安全注射器在國際市場亦佔有一席之地。
從業績來看,濟民健康在2021年實現了10.98億元的收入和5.2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然而,到了2022年和2023年,公司的營收分別降至8.37億元和8.95億元,歸母凈利潤也出現了大幅下滑,2022年降至3446萬元,而2023年更是虧損6548萬元。
進入2024年,濟民健康在前三季度實現了約6.83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74%。儘管營收保持了微弱的增長,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卻明顯減弱。當期歸母凈利潤為2841.5萬元,同比下降了36.96%,扣非後凈利潤也下降了32.47%,至2684.54萬元。根據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4年全年歸母凈利潤虧損在1000萬至1500萬元之間,雖然虧損額度較2023年有所減少,但公司仍未擺脫困境。
數據來自濟民健康財報
值得注意的是,從已經披露的三季報來看,濟民健康的歸母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為1.45億元,到了2022年同期降至8166萬元,2023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減少至4508萬元。今年前三季度,濟民健康的歸母凈利潤僅相當於2021年同期的五分之一。
三季報內,談及業績下滑的原因,濟民健康表示是由於研發投入的增加、鄂州城南醫院新開業導致的折舊和人員工資增加,以及聚民生物租賃新廠房攤銷的增加。具體到第三季度,濟民健康的表現尤為不佳,營業收入約為2.17億元,同比下降6.97%,歸母凈利潤僅為297萬元,同比下降近50%,扣非後凈利潤為244.47萬元,同比下降13.91%。公司解釋第三季度業績不佳是因為上年同期基數相對較低,以及本期營業收入下降導致利潤下降幅度較大。
此外,濟民健康還面臨著現金流的壓力。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為4428.8萬元,同比下降了48.85%。公司解釋稱,這是由於購買商品、支付給職工及支付期間費用的增加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出增加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濟民健康近年來頻繁進行收購。根據半年報,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以及大輸液三大板塊。醫療服務板塊包括博鰲國際醫院、鄂州城南醫院和鄂州二醫院三家醫院,累計核定床位近2000張。醫療器械產品主要包括注射穿刺器械繫列產品、預充式導管沖洗器系列產品、體外診斷系列產品。公司大輸液產品按包裝分類,包括非軟袋系列產品、塑瓶系列產品和直立軟袋系列產品,按使用分類,包括基礎輸液、電解質輸液、沖洗劑、治療性輸液等系列產品。為了使公司證券簡稱與公司名稱相匹配,公司今年將證券簡稱由「濟民醫療」變更為「濟民健康」。
此外,公司近年試圖拓展海外市場,2024年上半年安全注射器外銷增長15.67%,但國內市場的激進策略與內部監管缺失形成矛盾,最終引發信任危機。
此次事件折射出濟民健康在印章管理、銷售監督和高管約束上的重大缺陷。儘管公司表態將整頓團隊、排查業務並與經銷商協商,但市場信心已受重創。
未來,濟民健康需通過透明溝通重建信任,同時優化內控與風控體系。然而,短期內刑事調查與潛在訴訟可能進一步消耗其資源,疊加醫療器械行業競爭加劇,公司轉型之路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