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4天時間,從國辦、中辦發文,到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態,再到國務院總理李強定調,內外貿一體化引發了一系列政策效應。
「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目的是幫助企業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在國內外市場順暢切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3月20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在發布會上對包括《華夏時報》在內的記者表示。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上海調研內外貿一體化工作時也表示,要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更好發揮超大國內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助力企業應對外部衝擊。
事實上,面對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外部環境,近年來,我國針對內外貿一體化精準施策,為外貿企業轉型提供了強大助力。不過,商務部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內外貿一體化並不是削弱外貿,而是「共同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調研時強調,要直面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堅定信心,克難奮進,以開拓創新精神做好穩外貿工作,加快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優勢。
政策支持不斷增強
對企業來說,內外貿一體化帶來的是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作為慈溪的代表企業之一,三禾廚具近期直面感受到了外部環境帶來的衝擊。今年2月1日起,美國對所有中國商品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加征10%的關稅。這意味著,其出口美國的、總價值約80萬美元的訂單,將增加約10萬美元的關稅。最終,在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三禾廚具承擔了一半的新增稅負。
但與此同時,其「外貿轉內銷」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以前,三禾廚具深耕外貿領域,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卻是國內市場的「門外漢」。隨著發力國內市場,2020年,公司產品開始暢銷國內市場,當前內銷佔比大大增加。
和三禾廚具一樣,當前,不少原本單一開展外貿業務的企業都開始選擇「轉頭向內」或者「兵分兩路」開闢國內市場。
不過,在此之前,加工貿易企業具有「兩頭在外」的特點,原料從國外進、產品在國外銷,想要進入國內市場,面臨著國內外市場質量標準認證不同、需求不同的挑戰,不少「出口轉內銷」的產品遭遇「水土不服」,導致很多出口企業出現轉型困難的窘境。
對此,我國針對內外貿一體化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內外貿一體化水平,促進內外貿標準認證等制度銜接融合,支持外貿產品拓內銷,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引導外貿代工企業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落實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支持內外貿一體化政策。
在此之前的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2022年,商務部等14部門公布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名單,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北京、上海、重慶、湖南和新疆等9個地區;2023年12月印發了《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從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融合、促進內外貿市場渠道對接、優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環境、加快重點領域內外貿融合發展、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進行了規定;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發揮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作用 助力提高內外貿一體化水平的意見》,為我國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打下了堅實保障。
同時,為推進這一工作,商務部牽頭建立了「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部際工作機制」,由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擔任機制召集人。
「當前,面對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外部環境,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廣大外貿企業的堅強後盾。在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的同時,我們將採取多種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更好依託國內市場,有效應對外部衝擊挑戰。」何詠前表示。
搭建平台促進一體化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幫助外貿企業拓內銷,將是一項長期戰略,而不僅僅是面對外部衝擊時採取的臨時性措施。
李強在安踏集團調研時指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在研發投入、做強品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以更好的產品贏得市場青睞,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作用,促進行業有序發展。
李強強調,當前外貿形勢複雜嚴峻,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放眼全球、搶抓機遇,團結起來、共迎挑戰,不斷提高搏擊風浪的能力。要大力開拓多元化市場,積極創新貿易渠道方式,著力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一個亮點是,針對外貿企業對國內市場不熟悉等情況,商務部正在培育、強化內外貿一體化公共服務平台、綜合服務企業,為外貿企業拓內銷提供優質高效的政策諮詢、標準認證、市場開拓、金融保險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上述商務部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開展好外貿優品中華行,這是為外貿企業拓內銷專門搭建的平台,主要內容是「1+10+n」,即舉辦1場啟動儀式,發揮10個經濟大省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展示展銷、對接洽談活動,幫助外貿企業拓寬國內渠道。
「比如在線下,我們將組織重點步行街、商圈開展促消費活動,在重要展會設立外貿優品展區;在線上,支持主要電商平台設置專區,促進渠道對接、品牌對接、產銷對接。」該人士表示。
據了解,今年3月初在上海舉辦的第33屆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華交會」)上,為場內552家參展企業加註了「可內銷」標籤,占參展企業的17%左右,同時還加大境內採購商開放力度,幫助參展商將優質產品引入國內市場,打破內外貿之間的壁壘。
同時,商務部大力推動內外標準認證銜接。何詠前介紹,商務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外貿標準認證銜接調查,組織國內國際標準比對,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打通出口產品內銷的堵點,降低企業市場轉換制度成本。
在市場人士看來,內外貿一體化的體系建立起來後,不僅能幫助更多外貿企業應對外部壓力,也能從供給側的角度發力,幫助中國消費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政策方面,今年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前提下,統籌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企業開拓市場。落實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政策,支持企業採取投保的方式,分散企業貿易風險。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在融資、利率等方面的支持。
「外貿企業要堅定信心,不斷創新、提升品質,在積極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的同時,更好利用國內市場,實現在兩個市場協調發展、順暢切換、相互促進。」王文濤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