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魚兒
說起大連,人們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海濱城市、旅遊城市、港口城市。實際上,大連的工業非常發達,尤其是在船舶海工方面。
近日,大連市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配套產業發展大會召開。會上,大連市發布了未來3年市船舶工業的發展目標:
要 培育四大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船舶與海工裝備建造和修理改裝基地 , 並在 2027 年 使 產業規模預計將突破 1000 億元。
大連市對船舶海工的重視,源於該產業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集建造、修理、配套、技術研發及試驗等為一體的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如今,大連市已經具備了建造30萬噸及以下各種類型船舶與海工裝備產品的能力,並由龍頭企業帶領,在產業實力、研發能力、產業協作能力等方面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在日前發布的「2024年全球新造船訂單量前十的船企(不含造船集團)」名單中,大連的恆力造船和大船集團均進入榜單,其中恆力造船訂單量達到56艘、大船集團46艘。
公開資料顯示,僅2024年上半年,大船集團就交工船海產品13艘,完成年度計劃的50%;簽約並生效船海產品24艘,超額完成全年承接任務,生產計劃已經排到2028年。
除了傳統老牌企業之外,大連的龍頭石化企業也跨界造船。
2022年,恆力集團通過競拍收購了閑置10年之久的原STX(大連)資產,成立恆力重工,開始涉足造船業。在全面運營後的第二年,恆力重工就陸續迎來首制船提前交船、首制發動機成功交付、第一艘30.6萬噸超大型油輪下水、各類超大型船舶相繼開工等重大里程碑。
目前,恆力重工已開工建造30多艘船舶,造船訂單已簽到了2028年。
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公開表示,未來恆力重工全面達產後,將形成年加工鋼板230萬噸、建造超大型船舶150艘、生產發動機180台的能力,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船廠。
大連對船舶工業的重視,首先源自近些年來全球範圍內的「造船熱」。
工業和信息化部1月16日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48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新接訂單量113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8.8%;截至2024年12月底,手持訂單量2087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7%。
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佔全球總量的55.7%、74.1%和63.1%,以修正總噸計分別佔50.3%、68.2%和55.4%。
航運諮詢機構克拉克森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累計新船訂單成交量為2412艘,相較於2023年增長34%,創下過去17年來的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和2024年是航運業整體利潤水平最高的三年。
過去幾年全球航運業盈利豐厚
其次,大連積極發展船舶工業,也能為其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增加助力。
目前,大連已開通105條海運航線,連接全球16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港口,覆蓋集裝箱、LNG、原油等貨種,其中外貿集裝箱運輸佔東北地區97%以上。2024年新增南美、印度等4條遠洋航線。2025年,大連計划進一步拓展歐洲及地中海市場。
在海運需求持續增加之際,大連本地的船舶工業迅猛發展。這對於大連完成工業發展的目標和城市定位規劃來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