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收到消息,這兩天,國債市場可以說是異常火爆,國家首批發行的300億國債被一搶而空,而且是半個小時不到就賣完了,用瘋搶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具體利率情況,3年期年利率2.38%;5年期年利率2.5%。與此前動不動就三四個點的利率相比,確實差了一些。問題是才兩個多點的利率,為啥大家會瘋搶呢?
講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講一講當前的存款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4年2月,中國家庭的銀行存款增加了約59萬億,相當於2009年—2019年的新增存款總量,其中超過80%的都是定期存款。
都知道,這些年市場大環境不好,銀行都在下調存款利率,以中行為例,到目前為止,中國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為0.20%,定期存款三個月利率為1.15%,六個月利率為1.35%,一年利率為1.45%,兩年利率為1.65%,三年利率為1.95%。
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國債利率雖然也降了,但是再怎麼樣也比當前存銀行要好一些,獲得的利息收益更高一些。
其實,這也應驗了2019年原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某論壇上說過的那句話——「十年後,要買一款年收益3%的理財產品,會像車子搖號一樣,完全憑運氣了」。
如今,離他說這話也就過去五年時間,但是在投資市場,能實現3%的穩定理財的產品其實大都已經消失了。
那麼,為什麼會消失?
一方面,基數越來越高,經濟增長的難度加大,比如,過去增長10%的GDP,是6萬億,但現在要增長10%,那就需要12萬億,所以,只能增長5%。
另一方面,各國都在通過降低資金利率,以促進經濟發展。讓大家都去消費、投資,為GDP做貢獻。我們這兩年存款利率降到歷史最低,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而且,隨著刺激消費力度的不斷加碼,可以預見,「通脹潮」還是來了…
01.
物價上漲的信號
中央已明確
關於今年的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預期目標,中央已經明確,定在3%左右。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簡短的兩句話,釋放的信號很確定。
1.明確要讓物價上漲。
根據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物價環比1月份有1%的增幅,商品價格已有上漲的勢頭,但同比上漲才0.7%,與今年既定的3%增長目標,還有2.3%的差距,可以說,物價增長還有較大的空間,需要在剩下的10個月內完成。
2.如何完成?
貨幣支撐!道理很簡單,在商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增加貨幣供應,形成狼多肉少的趨勢,才能推動物價上漲。
當然了,官方表達是比較含蓄的,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求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
一個是財政擴張,主要依靠發債。今年已知新增的規模:4.06萬億赤字規模+3.9萬億地方專項債+1萬億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去年四季度發行的1萬億特別國債+5000億以上的PSL,總共10.4萬億。
另一個就是新增貨幣供應M2,白話就是「印鈔」。2024年1月貨幣供應量M2高達297.6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如果全年按這個速度的話,那麼今年全年增加的資金大概是35.8萬億。
比2022年和2023年平均每年26萬億的貨幣支持,2024年將高出一大截。毫無疑問,這為今年物價增長3%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2.
手持三樣東西
心裡不慌
雖然社會流通貨幣瞬間快速增加,但並不意味著接下來,所有商品價格都會明顯上漲,而且,即便有的價格東西漲了很多,但進入門檻高或者不具備准入條件。所以,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只能擁抱核心資產。比如以下這三樣:
1.黃金。
黃金本身的稀缺性是不用質疑的。全世界每年可以生產的黃金只有3000噸。也正是因為稀少,所以在人們的眼中非常的珍貴,也不會因為人為因素而貶值。相比之下,紙幣的價值則容易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而貶值。
第二,優質證券。
通脹後,由於社會資金量增多,而儲蓄也不斷從銀行搬到股市,如此,股市上漲無疑。但是選擇上不能盲目,一要確定行業,二要分析企業的長期現金流,三要看好管理。當然自身的投資專業以及對宏觀經濟的分析也很重要。
總之,選擇長期收益穩定的企業,風險更低。
第三,優質房產。
目前,除了一線城市以外,其他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確實出現下跌空間較大,包括空置率較高,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供過於求現象,但是對於部分一線城市來講,尤其是城市核心區,具備地段優勢的房子,依舊比較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