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78.1%,降至18.7億美元。
這一數字不僅創下了30多年來的最大降幅,而且標誌著中國首次自1992年以來未能成為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前五大目的地。製造業的投資領跌,反映出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
在美國努力減少盟友對北京的依賴的同時,韓國企業也在廣泛涉足關鍵領域,並尋求增加在美國的投資以利用其市場和補貼。
這一策略轉變,加上全球貿易復甦的緩慢,使得韓國對華投資和貿易額雙雙下降。2023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下降22.2%,至633億美元,其中對美國的投資額同比下滑5.7%。
此外,中國自韓國進口額在2023年也出現了18.8%的大幅減少,導致韓國對華貿易出現180億美元的逆差,這是中韓建交31年來的首次。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但近年來的這一變化,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韓國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外向型經濟體,對全球市場需求高度敏感。當前全球貿易復甦緩慢,加上韓國經濟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依賴半導體、化工、機電與運輸設備等製造業,這些都是導致對華投資和貿易額下降的重要因素。
儘管面臨挑戰,中韓兩國的經濟聯繫仍有很強的韌性和發展潛力。中日韓三國的經貿合作有著堅實的基礎,而且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生效,三方有望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
長期來看,中韓兩國的經濟依存度高,經濟「脫鉤」並不現實。中國市場對日韓企業來說仍然難以替代,未來仍有可能成為合作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