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清,編輯:小市妹
2023年11月30日,瑞浦蘭鈞通過了港交所聆訊,離最終上市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也是瑞浦蘭鈞的第2次遞表,據悉其第1次遞表為2022年12月14日,由於材料過了時效期而失效。
作為青山系在新能源領域孵化出來的第一個IPO企業,瑞浦蘭鈞的上市進程一直備受市場關注。然而,經過了2021和2022年新能源的資本狂歡年後,不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市場,對新能源都更加的理性與謹慎。瑞浦蘭鈞作為一個成立僅6年多,尚未能實現盈利的鋰電池公司,目前似乎並不是其上市的好時機。
【背靠青山,累虧22億元】
瑞浦蘭鈞成立於2017年10月,專註於鋰離子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而瑞浦蘭鈞自成立起至今短短6年多的時間,便躋身到了頭部企業之列,妥妥的異軍突起的黑馬。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在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按照裝機量統計,瑞浦蘭鈞在全球儲能電池廠商排名分別為第三和第四,業務市場佔比分別為8.8%和5.7%。而根據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統計,2023年1-10月,瑞浦蘭鈞動力電池在中國的裝機量排名為第11名,佔比為1.07%。
▲瑞浦蘭鈞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市場佔比情況,來源:招股說明書
在百花齊放的鋰電池領域,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此快速發展,自然也少不了大股東青山集團的鼎力支持。
2008年項光達帶領青山集團果斷「抄底」印尼鎳礦開採權,到2021年,青山集團的鎳產量佔到全球產量的22%,成了當之無愧的「鎳王」。從股權結構上來看,永青科技持有瑞浦蘭鈞62.6%的股權,而青山控股持有永青科技51%的股權,所以青山是瑞浦蘭鈞的控股股東,而項光達控制著青山集團超50%的股權,所以項光達也是瑞浦蘭鈞真正的掌舵人。
瑞浦蘭鈞是青山系在新能源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所以青山集團自然給了瑞浦蘭鈞不少助力。據悉青山集團不僅是瑞浦蘭鈞的供應商,也是其客戶。一邊為瑞浦蘭鈞供應諸如鋰化合物、三元前驅體、隔膜及石墨等,另一方面作為下遊客戶採購瑞浦蘭鈞生產的電池。2022年,青山集團為瑞浦蘭鈞的第四大客戶,瑞浦蘭鈞向其銷售8.61億元,占其當年總營收的5.9%。
青山集團不僅是在業務上助力瑞浦蘭鈞,更是在資金上給予了很大的資源傾斜。招股說明書顯示,2020-2022年,瑞浦蘭鈞從青山集團及其關聯方收到的貸款金額分別為4.64億元、52.7億元和21.84億元,3年累計超過80億元。
然而青山集團如此供養卻並沒能讓瑞浦蘭鈞實現盈利。2020-2023年上半年(簡稱「報告期」),瑞浦蘭鈞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07億元、21.09億元、146.48億元及65.95億元,報告期的完整財年,營收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01.90%,然而瑞浦蘭鈞卻一直未能實現盈利。同期,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53億元、-8.04億元、-4.51億元和-9.20億元,3年半時間合計虧損達到22.28億元。
▲瑞浦蘭鈞經營業績情況,來源:招股說明書
而針對2023年上半年虧損同比擴大的原因,瑞浦蘭鈞解釋道,是由於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而上半年的生產使用的是去年的高價庫存材料,導致了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生產成本。
而瑞浦蘭鈞虧損,不僅是因為原材料成本高還由於各類開支的大幅增長以及快速擴產帶來的產能利用率低下,最近3年半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0.3%、86.4%、73.9%和49.4%,在市場爆炸的2021和2022年依然未能夠實現滿產。
然而,造成瑞浦蘭鈞持續虧損的罪魁禍首,卻是公司的低價「傾銷」策略。
【產能過剩,低價策略真能為繼?】
由於瑞浦蘭鈞入行晚,和其他如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中創新航(03931.HK)等具有大量客戶沉澱的企業不同,為了能夠快速獲得客戶、打開市場,瑞浦蘭鈞便採取了極致的低價策略。
招股說明書顯示,瑞浦蘭鈞動力電池平均售價是2020年0.54元/WH,2021年降至0.52元/WH,越賣越虧,屬於賠本賺吆喝系列。
又疊加前面筆者所說的,大肆擴產導致產能利用率低下,因為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偏高。如此,導致瑞浦蘭鈞的毛利率一直較低。報告期內其毛利率分別為12.2%、-15.4%、7.4%和4.1%,遠低於同業可比公司的毛利率。
如果想要繼續打價格戰,那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不可否認,瑞浦蘭鈞背靠的青山集團實力強勁。而且公司近幾年也頗受投資機構青睞,在2022年完成的3輪融資里,共融得近80億元的資金,估值也推升到了近300億元的高度。
然而打鐵還需自身硬,可是從招股說明書中不難看到,瑞浦蘭鈞自身的造血功能並不行。報告期內,其經營性現金凈流出35.57億元,投資活動凈流出114.95億元,公司日常經營所需的資金全靠融資活動來苦苦支撐。
▲近年來瑞浦蘭鈞現金流情況,來源:招股說明書
而截止到2023年6月底,瑞浦蘭鈞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40.21億元,與其他優質頭部公司相差甚遠。
▲截止2023年6月底相關公司現金及等價物情況,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而且低價策略一般能夠奏效主要有兩個大前提:一是,成本在競爭對手中最低或者接近最低;二是,資金實力雄厚,不怕燒錢。但這兩點似乎瑞浦蘭鈞都不滿足。首先產能利用率低和高價囤原材料,導致公司的生產成本偏高,其次,其自身資金實力遠不如同業公司,雖有青山集團背書和供養,但是自身無法造血,單靠外部輸血供養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其低價策略到底還能持續多久還不好說。
而隨著鋰電池行業的洗牌愈演愈烈,如何突圍成了擺在瑞浦蘭鈞面前的關鍵難題。
【市佔太低,行業洗牌如何突圍?】
根據24潮產業研究院(TTIR)的數據,鋰電池已經進入到全面過剩時代。
▲鋰電細分產業鏈供需情況,來源:24潮
在市場火熱的2021和2022年,熱錢瘋狂湧入這個鋰電池行業,致使行業變得十分擁擠。在 「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榮華曾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早已經告別了過去「少電、缺電、貴電」的局面,國內電池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而且產能過剩的現象還非常嚴重。下一步,電池企業或將迎來自己的「淘汰賽」。
而據鑫欏鋰電統計,2023年1-11月,動力與儲能電池核心產業鏈價格全線暴跌,其中動力電池跌幅超44%,方形儲能電芯(磷酸鐵鋰)降幅超51%,另外部分正極材料與電解液產品價格降幅超60%,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跌幅更是超過74%。
鋰電池生產早已過了跑馬圈地的時候,如何能穩定盈利,成了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在這場淘汰賽中,訂單也會加速向頭部聚集。可是目前瑞浦蘭鈞的市佔率不足2%,還沒有足夠的籌碼去獲得更多的訂單,因此,如何在提升市佔率的同時提升產能利用效率,提升盈利性,成了瑞浦蘭鈞突圍的關鍵。
或許對青山集團來說,瑞浦蘭鈞上市更多的是想拓展融資渠道,為進一步搶市場儲備糧草。而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能穩定盈利的企業才具有投資價值,畢竟比起賺錢,保住本金同樣重要。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