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15日電 (記者 繆璐)以「創新鏈接 開放共贏」為主題的第六屆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15日在滬開幕。開幕式上發布的《2023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結合專家意見,綜合研判解讀,形成長三角區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新表現百強名單,2023百強機構在發明總量、發明質量、影響力、協同創新、全球化五個維度綜合表現全面提升。

11月15日,《2023 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在第六屆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嘉定宣傳部供圖)
該報告是繼2019年首次發布後的第五次年度研究成果,由上海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上海技術交易所、科睿唯安、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四家聯合發布。報告聚力打造具備「數據畫像+硬核科技+公共產品+聯合研究」特徵,幫助更好了解長三角區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新產出的現狀特點,促進長三角區域創新戰略規劃落實落地。
報告依據專利大數據及相關指標,聚焦機構技術創新測度,開展創新機構圖譜分析,通過對長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整體情況的系統梳理,通過畫像、圖譜分析的視角,研究發現具有創新卓越表現的機構,並探究這些機構的層級表現、行業支撐以及地域分布,從而更加清晰地提供創新供給側指引。
報告顯示,雖然五個維度綜合表現提升,但百強機構專利被引數量佔比,較上年下降0.38%,表明成果的影響力有所波動。
從省市分布來看,2023年上海第一梯隊優勢更加明顯,2023年達到12家,保持三省一市首位,表現出高端機構更加集聚的「高峰」特點,與建設上海科創中心戰略、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導向契合。江蘇省入圍機構數量持續增多,達到42家,比上年度增加2家,表現出機構數量更加增多的「高原」特點。浙江省頭部機構增加1家,之江實驗室成功晉級第一梯隊,顯示出新型研發機構實力,呈現「先鋒」特點。 安徽省總量增加2家,入圍機構總量達到9家,表明安徽省創新機構綜合水平加快提升,呈現「加速」特點。
從機構主體類型看,百強中高校數量仍居於主要地位,科研院所呈現上升趨勢。與上年度相比,科研院所數量增加1家,達到41家,高校入圍59家,比上年度減少1家。居於第一梯級的25家機構中,高等院校為17家,比上年增加1家。科研機構中,中國科學院系統所屬單位表現仍然亮眼,共有14家機構入選,與上年持平。從三年變化來看,高校數量有所減少,但第一梯級數量有所上升;科研院所數量有所上升,主要表現在第四梯級數量增多。
從產業支撐表現看,百強機構對戰略新興產業支撐力度顯著增強。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佔比最大。百強機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專利產出總量比上年度報告期增長14%。其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發明總量規模最大,佔比分別為19%、16%、16%。上海入圍機構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居於首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