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壹觀察 宿藝
智能手機發展到現階段,信號仍是用戶的「核心痛點」之一。
比如微博、知乎等社交媒體平台,#手機信號#皆是用戶長期討論的熱點話題,甚至在微博上還誕生了一個#手機信號增強貼有用嗎#的熱門討論,並登上了央視新聞節目調查。
實際上,即使到了2023下半年,手機信號的技術提升依舊是各大手機廠商新品發布會的「標配」內容。
伴隨華為Mate60系列發布,很多媒體和用戶都在實際對比測試中發現,華為Mate60系列在「信號內卷」大戰中仍舊實現了「甩競品一條街」的明顯領先優勢。
「信號好=華為手機」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大眾用戶和業界共識。但華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近期央視新聞走進位於上海的華為實驗室,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與知名數碼博主何同學共同探究華為Mate60系列「超強好信號」的秘密。
靈犀通信「超強信號」是如何實現的?
靈犀通信,實際上是華為一系列領先通信技術聚合的品牌總稱。

華為通信協議測試專家在視頻中對此表示:靈犀通信之所以會大幅提升華為手機的信號強度與連接能力,是因為其包含了三大部分的通信技術創新,每個部分又包含了諸多核心技術突破,是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案。
靈犀網路
這實際上是一個在手機通信領域「超強端管雲協同方案」。
比如,傳統手機只能「被動接受信號與連接」,而靈犀網路依託華為30多年對通信技術的深厚積累,對通信場景應用的獨特理解,以及作為全球和中國市場皆是最強通信設備廠商的地位,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區與場景中信號質量的分布圖。也就是說,支持靈犀通信的華為手機,可以預判用戶前方的網路狀況,從而對用戶正在使用的應用進行提前載入,或者進行定向連接的場景信號增強優化,從而實現用戶所在場景中的「最強手機信號」與「最穩網路連接」。

華為覺得這還不夠。在央視與何同學的本次探訪中,華為也首次向外界展示了「無線協議模擬實驗室」: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下,模擬無線網路中的硬體設備、模擬手機和網路交互指令,以及測試手機和無線網路的連接暢通。
華為還開放了「無線網路模擬實驗室」,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接入上千個華為無線基站,模擬出真實的商用網路環境,進而對手機通信的性能進行「貼近用戶成千上萬種複雜使用場景」的嚴格測試。華為通信協議測試專家透露稱:這些程序、數據、參數都是實時變化的,目前已經覆蓋了超過3000種不同的組合方案,保證模擬與測試環境都的最新和有效性。
靈犀天線
天線也被稱為是手機信號的「魔法棒」。從5G初期開始,針對越來越複雜的通信協議和用戶使用場景,主要TOP手機品牌皆在天線領域投入重金,但大多處於優化「天線方案設計」的單一層面。
華為Mate60搭載的新一代靈犀天線,採用了多個「行業首創天線技術」。比如電磁場分散技術,可以通過控制電磁場分布,減少導體和介質的損耗,有效增強了信號強度,這在各種複雜通信場景下的提升尤為明顯。還有改善手機與基站連接的寬波束技術,以及多天線聚合增強技術等等。這些創新技術聚合在一起共同組成的靈犀天線,為靈犀通信提供了強有力的信號接入與連接底座。

靈犀天線的優勢,在摺疊屏上更加突出。受硬體層面的超薄與摺疊形態、用戶雙手/單手等更多握持方式的影響,摺疊屏的信號一直是個行業難題。華為本次開放的「用戶場景模擬實驗室」,展示了如何在實驗室環境中,如何基於用戶的使用習慣、實際手握姿勢與使用場景優化演算法,進一步提升通信質量。
在大量模擬技術的共同加持下,華為工程師歷經兩年時間打造的智能雙模調諧專利技術以及雙聯信號強化技術,可顯著增強包括用戶雙手握持狀態的手機信號,在與華為Mate60上搭載的諸多創新天線技術聚合之下,最終實現了華為Mate X5手機「摺疊信號一流、展開使用信號超一流」的創新突破。
靈犀演算法
演算法不僅對手機影像提升的作用巨大,同樣也是如今影響手機與其他終端設備連接與信號的重要「變數」。
靈犀演算法的主要特點通過優化演算法與協議,為華為設備提供超強多網融合通信體驗。比如其三網並發、四網協同創新能力,為用戶提供了所在場景最強的綜合網路接入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移動數據、單運營商或單Wi-Fi網路的接入方式。同樣重要的是,多設備通信共享能力的加入,讓華為手機一向優秀的通信能力可以共享給平板或PC等多種設備,從而為用戶提供基於華為設備的全場景「無感」接入與多設備一致通信體驗,這在萬物互聯新十年尤為重要。

此次公開的「用戶百變場景實驗室」,部署了華為商用基站與諸多領先測試設備,可以模擬眾多用戶真實使用場景,再將相關模擬數據輸入到不同「場景盒子」之中,進行手機在各種複雜環境下的嚴格測試與不斷調優,不斷優化演算法,提升華為手機在各種複雜環境下的「最優通信能力」。
這一特徵在華為Mate60系列的表現尤為突出。在新增了大量AI演算法之後,華為Mate60系列即使在傳統意義上的「弱信號」甚至是「信號死角」環境中依舊具備出眾的通信體驗。
比如在地鐵、高鐵等典型的弱信號場景下,用戶可以隨手撥打電話或者上網。以京滬高鐵為例,在350公里時速下,乘客使用華為Mate60系列手機不僅可以刷抖音看長視頻,甚至可以看虎牙8M藍光直播,或者開熱點組局打王者榮耀。地下停車場也是弱信號場景之一,華為Mate60系列不僅可以讓通話更穩定,在地下車庫發起導航、出口掃碼付款等強痛點場景,也可以保持流暢體驗。即使身處電梯中,華為Mate60系列也可以有效減少通話卡頓或掉線概率。而這些典型應用場景,對華為手機用戶來說都可以實際體驗帶來的巨大提升和真實價值。
綜合以上華為實驗室的探訪與揭秘來看,華為無線協議模擬實驗室如果可以視為「標準程序驗證」,那麼無線網路模擬實驗室就是各種複雜場景下的「模擬戰」,而用戶場景模擬實驗室和用戶百變場景實驗室則更接近於「貼身實戰」。當然,這肯定是靈犀通信整個創新與測試的一部分縮影,但外界和用戶已經可以更加直觀詳細地了解到靈犀通信對華為Mate60系列、MateX5等手機超強信號的重要「推手」作用。
華為手機信號:從步步領先到跨越領跑
靈犀通信作為華為整體的領先通信解決方案,具體究竟有多少「黑科技」支撐,外界其實已經很難總結,但概括來說可以看到三大顯性創新支點:
首先,華為在通信「基礎領域」的堅定投入與長期積累。
從1987年成立至今,華為在過去36年一直專註於通信領域的研發與創新。從一窮二白「賭上身家性命」研發C&C08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改變了中國電信設備被西方巨頭主導的歷史,到「反推」歐洲直至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從初入國際市場遭遇思科以專利封堵市場的「世紀之戰」,到如今華為登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PCT專利申請排名第一、成為全球最大專利持有企業之一,甚至蘋果每年也需要向華為繳納專利許可費用。從給歐洲運營商做「白牌機」,到2020年二季度登頂全球手機市場,並在高端市場成為與蘋果、三星唯一可以「正面硬剛」的中國品牌 ......
這不是網路上的科幻爽文,而是華為真正在通信技術上願意「向下扎到根」,並在核心通信技術上敢於「向上捅破天」的不斷自我突破與行業引領過程。華為Mate60系列列「超強好信號」背後,也從來不存在所謂「技術躍進」,而是華為在通信技術上一步步埋頭登頂的成果。
第二,華為對用戶通信痛點、真實使用場景的深度洞察、獨特思考與創新解決方式。
《壹觀察》關注到,在在央視與何同學的本次探訪中,華為通信協議測試專家在介紹中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一個是靈犀通信不僅僅是「實驗室模擬」,還要經過大量華為通信工程師的「現場驗證」。以上海地鐵9號線為例,華為工程師是「地鐵最早上車、最晚下車」的一批乘客。因為他們要在地鐵運行過程中進行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人流高峰期的反覆測試。用了約30天時間,研究整條線路的信號特徵,把整條線上的完整通信參數和數據都模擬記錄出來,進而在華為通信實驗室中設置為模擬模型。
另一個是靈犀通信的「手機信號」優勢不僅是在國內,國外出鏡游也是如此。「世界上哪怕只有一個人的地方,或者網路非常少的地方,華為通信工程師也都會去測試,拿到的相關真實場景數據就會在實驗室中模擬,再讓華為每部手機在研發過程中接受嚴苛測試,保證華為手機在各種場景下都可以做到信號最好」。

跟用戶在一起,這樣才能真正地去把用戶的場景做到真實模擬。所以,何同學開玩笑說:「每天在地鐵上玩手機玩得最多的朋友,可能不是用戶,而是我們的華為工程師」。尼格買提則表示:「這種笨辦法,反而可能是最有效的捷徑。華為手機信號好的秘密之一,就在於華為願意不斷深入用戶真實生活和使用場景之中,華為手機信號提升的每一步背後,都凝結了華為工程師大量的時間、精力、汗水和智慧,了不起」。
第三,在「確定性的方向」上堅定投入與聚焦創新。
華為在研發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在確定性的方向上,千軍萬馬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不惜使用范弗里特彈藥量,直到打開一個缺口」。
讓華為手機擁有業界最好的通信與連接能力,就是華為最重要的「確定性方向」之一,而靈犀通信就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重要技術基石。
從華為P60系列首發靈犀通信,到華為Mate X3實現「屏幕摺疊,好信號不打折」,再到如今華為Mate60系列、MateX5摺疊屏手機再次刷新「手機信號新標杆」,都在不斷驗證華為在這一「確定性方向」的投入正確性與靈犀通信的持續領先性。這應該也是兩款華為新品旗艦「看似並未正式發布,但卻遠超同期競品爆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數據,在華為Mate60系列、MateX5手機開售即爆款的強力推動下,華為今年第三季度國內手機份額已快速攀升至12.9%,手機銷量同比提升37%。「華為手機業務加速回歸」,已成定勢。
《壹觀察》評論
中國科技企業能夠做到全球範圍的核心技術引領,哪有什麼單點突破,從來都是埋頭奮鬥與厚積薄發。
所以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在參觀後會感慨:華為Mate60系列手機測速的「指針激活,突破瓶頸,向上沒有捷徑可走」。在華為通信實驗室,感受到了一種「信號的強度」,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韌性和力度」。

何同學則認為:靈犀通信技術每一次實驗背後,是「專註、耐心、堅毅,甚至還有不屈」。
從2012年巴塞羅那MWC上華為發布P1手機並喊出「超越蘋果」,到2014年華為Mate7手機實現「高端突破」,再到2020年二季度登頂全球手機市場,並在高端市場「硬剛蘋果」。從2022年華為Mate40系列的「見證胡楊」、Mate50系列的「跨越崑崙」,再到如今華為Mate60系列與MateX5代表的「王者歸來」,都在以行踐言:不是天生非凡,而是敢於非凡,或許還有「堅守平凡」,才能贏得用戶,跨越山海,終見曙光。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伴隨雲端一體的AI智能化、全場景設備高效連接與無縫覆蓋等需求,智能終端的信號痛點問題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而靈犀通信,也必將成為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的重要「技術底座」之一,並給整個行業全行業邁向萬物互聯時代提供了已經得到技術、產品與用戶認可的確定性創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