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恢復雖有波折,但長風破浪會有時,聰明的人往往看到危中有機,適時把握機遇。」11月10日,在衢州市住房金融大數據開放應用聯盟主辦、中國建設銀行衢州分行承辦的論壇上,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董希淼對近期宏觀政策與經濟金融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我國經濟金融政策將持續發力,內外部積極因素正在積累,對未來不應過於悲觀。
董希淼首先從宏觀經濟的「熱」與「冷」視角,分別分析了中國和世界經濟的亮點和挑戰。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2%,消費、投資、出口等指標均有所改善,宏觀經濟呈現恢復態勢。但是,從內需看,經濟復甦相對緩慢,動能仍顯不足;從外需看,出口數據相當疲軟,拖累經濟增長。而且,宏觀經濟數據改善與微觀主體感受之間存在「溫差」。當然,全球經濟「同此涼熱」,今年的經濟放緩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將從去年的2.6%降至今年的1.5%,明年則進一步降至1.4%。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中國兩國將佔到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
在分析宏觀經濟整體情況後,董希淼認為,提振消費是我國穩經濟政策的「牛鼻子」。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以投資為主要驅動力,目前正在邁向消費驅動模式。居民消費的恢復和擴大,不但是今年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關鍵,更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關鍵。而提振消費,短期靠「大宗」,長期靠「大眾」——住房消費、汽車消費、家居消費等大宗消費是短期能到較快見效的,穩定居民就業和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則是應長期發力的關鍵。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消費金融的積極作用。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應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做好普惠金融和數字金融兩篇大文章。
然後,董希淼從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等角度,分別分析7月金融數據超預期下滑、9月金融數據超預期回升背後的因素。他認為,金融數據企穩回升,與政策層面加快調整密不可分。近期,財稅、金融、房地產等領域政策加快落地實施,提振了市場預期和信心。從金融政策看,今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兩次降准、兩次降息、三次調整房貸政策,力度大,速度快,有效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負擔,提升市場主體擴大消費、投資的意願和能力。下一步,需要重點關注企業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居民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他分析說,從國內看,前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疊加效應還在顯現,後續政策空間仍然較大;從國際看,美聯儲加息接近尾聲,中國與相關國家關係趨於緩和,有利因素不斷積累,希望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董希淼還解讀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認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為我國未來金融改革發展確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他最後強調,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悲觀者和樂觀者都能找到一千個理由,但往往是「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最關鍵的還是抬頭看天、腳踏實地,既要敢於擁抱困難更要敢於擁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