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銀行市場和第二大保險市場。隨著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和2017年底相比,今年三季度末,在中國的外資銀行資產增長了16.91%、外資保險公司資產增長了126%。
中國金融市場吸引力增強
總台央視記者 田琪永:上海陸家嘴的環球金融大樓里,外資客戶的數量佔比超過50%,很多是知名的國際金融機構。
阿聯酋阿布扎比第一銀行上海分行,是整座大樓里最新入駐的外資金融機構之一,在這家外資銀行開業之初,就獲得了經營規定範圍內的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資格。

阿聯酋阿布扎比第一銀行上海分行行長 鄒江磊: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我們整個金融牌照獲批下來,我們的商業牌照可能一到兩天之內就完成了所有的註冊,其實這只是剛剛開始,那接下來我們還要申請衍生牌照,申請相關的其他的銀行間市場的牌照。
在這裡採訪時記者發現,收穫滿滿的不僅是「新朋友」。德國商業銀行在華髮展已經超過40年,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德國商業銀行大中華區董事長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 章良:在我們的德國企業客戶裡面,沒有一家撤離中國市場,或者準備撤離中國市場,有很多德資企業,不管是超大型的德資企業還是隱形冠軍企業,都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
不僅有外資銀行,還有外資保險機構,這家最早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外資保險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得益於中國開放的大市場,這些年來公司業績穩健增長。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董事 總經理 菅匡彥:公司業績已經連續實現盈利超過十年,業務規模穩居日資財險第一。
隨著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把目光聚焦在中國。今年1—9月,金融監管總局批准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19.6億元等值人民幣,批複2家外資銀行分行籌建、6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開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202家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處長 劉劍仁:各類外資金融機構紛至沓來,有利於豐富金融市場主體,優化金融供給,提升中國市場的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效率,助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中國金融業開放步伐不斷加快
今年以來,我國在銀行保險等領域出台了一系列開放舉措,金融業開放繼續邁出有力步伐。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最近又有多家研究院所入駐,入駐初期正是需要資金的時候,然而按照現有管理政策,研究院所在境外的科研資金直接匯入難以辦理。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我國在河套啟動了「科匯通」試點,允許境外科研資金直接匯入。

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資本項目管理處處長 朱松濤:河套「科匯通」圍繞科創金融和跨境金融,為河套創新合作區內的一些科研機構跨境調撥科研資金提供新路徑。
這家正在籌建的科技創新研究院,拿到了「科匯通」試點後首筆境外匯入的科研資金,這筆錢將用於院所設備的採購、人才招聘等方面。

深圳市福田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籌)執行院長 王雪萊:在未來,隨著轉化項目的不斷落地和明確,新的資金將不斷通過科匯通這個路徑,進入到研究院和河套,用於我們的科研發展。
「科匯通」只是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其中一個實例。 近年來,我國大幅放寬金融市場准入。在銀行業保險業領域,取消銀行和人身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大幅減少外資准入數量型門檻,取消總資產經營年限等多項數量型限制要求。在證券業領域,全面取消了證券、基金、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在業務範圍和監管要求上享受國民待遇;推進跨境證券市場的互聯互通,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推動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
隨著開放政策落地見效,一批具有專業特色的優質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首家外資理財公司、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等紛紛落地。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範圍也越來越廣。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 首席運營官 歐雷:我們作為深度參與的外資銀行之一,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一年取得一個新牌照,不斷開展新業務,為中外客戶提供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務,更好地連接中外資本市場。
2018年以來,我國在金融領域先後推出50多條開放措施,外資准入條件持續放寬,國內市場規則、制度不斷與國際接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編製的金融業外商直接投資限制指數顯示,中國是近年來金融業開放水平排名提升最快、改善幅度最大的國家。
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
伴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深化,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也在持續提升,呈現出一系列新進展、新變化。
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新的可喜進展,從貿易看,1—9月,貨物貿易中人民幣結算的佔比達到了24.4%,同比上升7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最高水平;與此同時,人民幣融資貨幣功能穩步提升。9月份,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佔比為5.8%,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排名上升至第二。目前,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近年來金融改革開放呈現新局面,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成為全球第三大籃子貨幣、第五大儲備貨幣。
不斷拓展的開放渠道,吸引大批國際中長期投資者加快配置人民幣資產。截至2023年6月末,外資持有境內證券市值較2017年末增長1.8倍。A股陸續納入全球三大國際主流股票指數。增持人民幣資產的同時,不少國際金融機構,紛紛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安聯投資全球多元資產投資總監 格雷戈·赫爾特: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快速發展,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中越來越緊密和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們看來,中國的中長期經濟前景是向好的,投資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取得良好效果。
(總台央視記者 劉穎 張道峰 田琪永 劉禕辰 呂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