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孵化載體「年度大考」——「天河優創」科技創新載體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日前正式啟動。今年的「天河優創」評價將延續「先評後賽 以賽促評」機制,通過績效測評與路演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對區內創新載體進行考察。
日前,路演培訓會在天河舉辦,草根天使會會長、中國天使投資人聯盟副理事長陳維偉分享孵化投資心得以及彙報答辯技巧。培訓會由廣州市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廣州天河區眾創孵化促進會、南方都市報社承辦,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支持。

「天河優創」科技創新載體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路演培訓會日前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辦。
先評後賽
篩選一定比例創新載體晉級路演環節
自2018年以來,天河區深入實施「天河優創」計劃,構建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為導向、突出單位面積產出為特色」的孵化育成載體績效評價體系,每年一評,對區內創新載體進行考察。2021年,在省市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天河優創」評價工作創新採取「先評後賽,以賽促評」的方式開展。
受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委託,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天河優創」課題組為其量身定製評價指標並組織開展2023年度評價工作。本年度「天河優創」評價設置主榜(孵化器、眾創空間)和特色榜單(品牌示範孵化器、品牌示範眾創空間)兩大榜單。評價採取「先評後賽 以賽促評」的方式開展,創新載體自主申報相關數據後,課題組將進行績效測評,篩選出一定比例的創新載體入圍下一階段的路演。
路演答辯總分為100分,其中70分是基本情況綜述、運營機制和服務體系介紹、特色亮點等。孵化個案陳述佔20分,包括孵化成效總體情況以及為某個企業或團隊提供服務情況、解決問題的具體成效。下一步發展計劃佔10分。路演答辯分數將按照30%的權重計算到總分。
自10月7日啟動申報以來,已有多家創新載體積极參与「天河優創」評價工作。2023年度「天河優創」評價申報工作將持續到11月1日。參與申報的孵化載體將先進行績效測評,將有一定比例的孵化載體晉級到路演答辯環節。按照計劃,入圍的孵化載體將在11月進行路演,決出最後勝負。成功上榜的創新載體最高可以獲得30萬的績效獎勵。
選好種子
「孵化載體是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
陳維偉是一名連續創業者,也是接地氣的天使投資人,有著20多年豐富的創業投資經驗。2012年,他發起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天使投資公益社群組織「草根天使會」,成為草根創業與早期投資領域的拓展者。
在陳維偉看來,「天河優創」的路演答辯考察的是創新載體孵化服務能力和成效,孵化載體應按照評分標準好好梳理,講好自身「選好創業種子,深度伴隨孵化」的故事。

陳維偉。
「一棵參天大樹,源於一顆獨特的種子。不是什麼種子都可以孵化,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創業。」陳維偉認為,服務能力和投資能力是孵化載體的兩大核心能力。孵化行業從業者應該像天使投資人一樣,播下創業種子,孵化美好未來。根據多年的投資創業經驗,陳維偉總結出優秀創業者的特質:激情樂觀、真誠謙卑、執行力強、懂得分享、善於學習、信念堅定、有人格魅力、身體健康。「人選對了,自然而然有機會,即便項目變得面目全非都有可能。」陳維偉說,項目是人做出來的,能不能成功取決於人,發掘人的價值大於獨角獸企業的價值。
具體的項目該如何判斷?陳維偉也給出了判斷項目的三大維度:創造性、持續性和成長性。他表示,創新性表現在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品牌創新、營銷創新、服務創新等多個方面。以往,投資人比較看重項目的技術創新。陳維偉認為,在新業態、新模式、新營銷方式湧現的當下,服務創新、品牌創新、營銷創新的項目也可以多加關注。
在過去一段時間,隨著創新創業的熱潮升溫,各地創業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支持創新創業、培育新型產業的重要平台。在陳維偉看來,不少孵化載體對孵化的理解不夠深入,也耐不住寂寞,孵化行業發展如今已經進入到「後混沌期」。對於孵化載體而言,這個時期選好種子,做好創業服務、企業服務、鏈接服務、投融資服務顯得更為重要。
「做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十年磨一劍,去發現這些種子、發現這些苗子。」陳維偉認為,如今孵化行業發展環境面臨各種挑戰,但這對於創業者和孵化載體運營者而言是挑戰也是機會。「做孵化器一定不要把自己做成保姆,每天餵奶,什麼都干,不是這樣的,我們最好是干錦上添花的事情。前提是要把項目和人選對了。」
深度孵化
孵化需要生態,服務需要集群
「以前我們做孵化器,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項目都來。對不起,現在這樣的孵化器是很難生存了。」陳維偉指出,如今孵化行業發展趨勢越來越趨向於細分、專業、特色的方向,這就考驗著孵化載體運營者的專業度和細分度。「看得懂才能幫得上忙。」陳維偉說,這對孵化載體來說是雙向作用的。當孵化載體在細分行業中的研究能力足夠強,服務足夠專業,人、資源自然而然會找上門來。

參會孵化載體代表互動提問。
孵化載體如何做好深度孵化?「有資源、有能力,很跨界、能鏈接」非常重要。陳維偉指出,孵化器光靠三五個人是不夠的,孵化需要生態,服務需要集群。孵化載體需要把生態資源進行盤整,找到合適的資源、團隊、服務幫助創業者成長。他提醒,孵化載體要規劃好自己的孵化集群,這樣服務起來才能積極性更高、成本更低。
「做孵化器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陳維偉表示,作為孵化器從業者,要理解創業,喜歡創新,對新事物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要有開放的心態、敏銳的眼光,要用創業者的精神去投資孵化項目,通過對創業者的孵化達到「自我孵化」。
導師支招
學會為自家孵化載體「貼標籤」
「我的載體在哪裡,有多大面積,每年有多少項目孵化,每年做了多少服務、多少場活動。像這些按照管理辦法的標準已經看不出差異化特色。」陳維偉指出,在路演過程中,孵化載體要學會為自己「貼標籤」,標籤明顯的孵化器無論在舞台上下,都擁有明顯優勢。
他以自己創辦的種子期孵化器為例。陳維偉介紹,依託草根天使會上千名天使投資人的資源優勢,種子期孵化器形成了創投生態圈,每個月定期舉辦大量創業路演、對接會、戶外活動等活動,用有溫度的活動支撐著創投生態。「我有創投的資源,我的孵化器能給各種創業項目鏈接各種資源。這是我的特色、我的標籤。」陳維偉表示。
而在展示服務能力方面,陳維偉建議緊扣細分和專業兩個關鍵詞,重點展示孵化團隊的專業背景以及如何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專業服務。「比如孵化團隊是如何理解這個行業的,專業團隊搭了哪些平台,鏈接了哪些資源,讓項目能否在這個行業嶄露頭角。這些都是可以體現的。」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夏嘉雯 實習生 胡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