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增發國債的關注度很高,昨晚看到A50大漲而歡欣鼓舞,今天看到沖高回落而垂頭喪氣,典型的A股的KTV到ICU行情。
我認為市場高估了國債的短期意義,但低估了它的長期意義。
短期,市場覺得時隔20年重新啟動增發國債,夠牛逼,體現了政策對於經濟的堅定支持,甚至是明年的GDP目標都可以略微調高一些,這些想法都對,都沒問題。
但是A股這個遊戲有自己獨特的節奏,遊戲規則就是在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有宏大敘事講,那A股就能漲。
大家不要被疫情這幾年給迷惑了,沒有疫情的話國內經濟波動周期並不會很大,地產差一點消費弱一點,製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這邊能補起來。
2019年的經濟不怎麼樣,搞宏觀對沖的盯著國內數據看,那一年都沒什麼收益,但那一年年中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後,海外資金源源不斷買大白馬,後來又講了一輪半導體國產替代的宏大敘事。
總量的拳頭打在A股這個棉花上,總會覺得軟綿綿的,就是這兩個原因:經濟的低波動,以及獨特的遊戲節奏。
但長期,這可能意味著國內財政思路有變化,以往3%財政赤字率限制,在未來可能會有所放鬆。
參考一下美國,2021年,美國財政赤字率12.4%,22年是5.5%,23年預計是6.3%,24年預計是5.8%。過去60年美國平均財政赤字率為3.1%,根據國會預算局的估計,未來10年美國財政赤字率將維持在5%以上。
日本這幾年好點,但是在90年代泡沫危機破滅之後,政府部門槓桿率從1997年的90.1%上行至2004年的145.1%,維持了經濟基本盤。
一旦國內也開始長周期的財政赤字放開,疊加國債利率進入長期下行區間,未來國內經濟金融環境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維持中等速度,優質資產持續受益於貨幣對內貶值,尤其是財政重點傾斜的領域,人民幣匯率不大好說,得看產業升級的速度。
從長期的角度,增發國債這事兒的意義就在於這裡。
對股市來說,只要國內開啟超預期的財政刺激,意味著經濟大幅度的向下可能性大大降低,儘管外資現在還在賣,但3000點以下的A股,大藍籌指數往下空間不大了。
所以匯金也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增持,買四大行只買了小几個億,買300ETF卻買了大幾十億規模,這本質上是一輪籌碼交換,外資基於中美利差的角度去追逐美債,匯金基於經濟周期的角度抄底大藍籌。
之前我也推薦過一些行業指數基金定投,比如說創新葯等,如果對行業特性不大了解,但是又覺得現在A股勝率賠率不錯的話,這時候是可以買點滬深300ETF華夏(510330),如果追求彈性的話,中證1000ETF(159845)比較合適,中期看勝率較高。
大的期待周期是兩個,第一個是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明年經濟定調,明年繼續修復之路。
第二是外資的這輪賣出周期接近尾聲,節後這輪賣出主要是美債在十一期間沖得太猛,現在隨著美債高位橫盤,最多再往上沖10~20BP,中國國債收益率逐漸回升,我預計外資賣出衝擊最大的時候大概率過去了。如果後續美債衝破前高,再對這個邏輯作出修正。
參見下圖,外資每次賣出最狠的時候,對應的都是中美利差最大的階段性高點。
昨天提了一句黃金,有小夥伴在問。
以前黃金的分析框架是黃金是貨幣的純對立面,尤其是美元,現在隨著全球新周期的到來,我認為黃金有三重屬性,由淺到深分別是:地緣衝突、美債頂部區間、貨幣泛濫與競爭。#A股怎麼啦## #a股的節奏# #量化助漲殺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