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圖自東方財富網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李佳佳 李貝貝 北京報道
9月14日,東方財富數據顯示,煤炭行業板塊大爆發,但其成分股新大洲A漲勢平平,此前錄得「五連陰」。
消息面上,9月12日,公司披露《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首次授予激勵對象名單》,公司授予其董事長韓東豐、副董事長、總裁馬鴻瀚、董事及董事會秘書等在內的11名激勵對象2195萬股限制性股票。
對此,股吧里的網民不買賬,有股民表示「業績虧成這樣還有股權激勵,抽中小散股東的血。」「人家明目張胆割你韭菜。還是攔腰那種。」
記者關注到,9月8日,公司剛因為業績預告不準確,盈利由正轉負,收到海南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受牛肉等食品業務拖累,公司連續五年處於虧損狀態。
為此,記者致電公司證券部提問是否有計劃將此業務剝離出去?接聽人員回復稱,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公司資金緊張問題一直存在,該業務公司本身是看好的,但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業務開展比較困難。
受食品業務拖累連年虧損
據公開資料,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為煤炭採掘及牛肉食品的經營。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6.39億元,同比降低14.44%;歸母凈利潤為-2426.46萬元,同比降低131.87%。
拉長時間來看,公司連續五年處於虧損狀態,且虧損嚴重。2018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潤分別是-8.78億元、-6.13億元、-3.32億元、-1.47億元、-3767.90萬元。
記者了解到,新大洲A的第一大收入來源是煤炭業務,2023年上半年,該項業務收入5.05億元,占營收比重為79.02%;第二大收入來源是食品加工銷售業,上半年收入1.08億元,佔比16.83%。
儘管食品業務佔比不太大,但記者梳理財報發現,從2019年開始,公司長期虧損,主要是受牛肉等食品業務影響。
2019年,公司牛肉產業遭遇困境,經營虧損面擴大。牛肉業務貢獻凈利潤-27016.23萬元,同比減虧30.98%。2020年度,公司稱受疫情和資金不足影響,牛肉食品業務收入同比減少72.80%,貢獻凈利潤-9516.44萬元,同比減虧64.78%。2021年度,食品產業貢獻凈利潤-8311.96萬元。
2022年,公司稱,牛肉業務由於自2021年10月起烏拉圭22廠被暫停輸華牛肉,影響了全年產銷量。加之受外部環境影響、資金不足等,限制了業務規模。食品產業貢獻凈利潤-10645.08萬元。2023年上半年,食品業務凈虧損3474.94 萬元,主要系境外子公司烏拉圭工廠經營增虧所致。
該業務連年虧損,每年幾千萬到上億元不等,為何不剝離出去或者賣掉這塊業務?為此,記者致電公司證券部,接聽人員回復稱,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這項業務公司本身是看好的,當時進入也是認為是一個比較好的業務。
接聽人員提到,原來的股東成為公司股東後,對公司有資金占用,導致資金一直持續緊張,現在的股東雖然進入之後幫公司解決了資金占用問題,但資金緊張問題還是一直存在,這種情況下,要開展業務比較有難度。
股權激勵2195萬股,股民直呼割韭菜
9月12日,公司披露《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首次授予激勵對象名單》,其中,公司董事長韓東豐獲授800萬股,副董事長、總裁馬鴻瀚獲授600萬股,董事、副總裁、財務負責人王曉寧獲授490萬股、董事會秘書任春雨獲授100萬股,其餘7名核心人員獲授205萬股,合計2195萬股限制性股票。
對於本次的激勵計劃,股吧里的網民並不買賬,有股民直呼「業績虧成這樣還有股權激勵,抽中小散股東的血。」「人家明目張胆割你韭菜。還是攔腰那種。」也有股民提到牛肉業務,認為「敗筆就是牛肉」。
9月14日,東方財富數據顯示,煤炭行業板塊大漲,但該股漲勢一般,此前還是「五連陰」。有網友議論道「煤炭板塊紅彤彤!大洲主力糾結了,不願拉,不敢砸!」「每天都在倒數後幾名看到你」。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收盤,煤炭行業板塊整體上漲3.47%,安泰集團漲停,晉控煤業、平煤股份漲超8%,該股上漲2.47%。
其實,9月8日,公司剛收到海南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主要是因為業績預告與修正案的差異巨大,披露不準確,並且盈利由正轉負。
2023年1月31日,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區間為盈利800萬元至1200萬元。結果,4月27日,公司修正後預計虧損3200萬元至4500萬元。
由於公司上述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公司董事長韓東豐、總裁馬鴻瀚、董事會秘書任春雨、財務負責人王曉寧未能勤勉盡責,違反了《辦法》第四條的規定,對上述行為負有主要責任。
根據《辦法》第五十一條、五十二條的規定,證監局決定對新大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韓東豐、馬鴻瀚、任春雨、王曉寧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並將相關違規行為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資本市場頻現業績「大變臉」
實際上,像上述新大洲A這樣業績「變臉」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並非個例。9月8日,又有多家公司收到交易所及各地證監局罰單。
其中,1月20日,帝科電子預計2022年度歸母凈利潤為虧損260萬元至390萬元。4月21日,公司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中,預計凈利潤為虧損1600萬元至1900萬元。
ST易購預計的凈利潤與經審計凈利潤差異更大。1月31日,公司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為虧損950000萬元至1150000萬元。4月15日,公司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凈利潤向下修正為虧損1550000萬元至1650000萬元。
9月8日,跨境通及相關人員也收到山西證監局下發的警示函,原因是公司2022年度業績預告與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相比,對同一事項披露內容差異較大,業績預告編製不謹慎,信息披露不準確。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僅7月份,就有40多家上市公司因業績預告不準確,吃到了監管罰單。9月份以來,又有農尚環境、新希望、中船應急、華控賽格、ST貴人等公司被警告。
「上市公司業績預告不準確,反映了管理層在信息披露和財務報告方面的不規範和不透明,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判斷和決策,容易導致市場信心受到損害,股價受到波動。這種行為違反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應該引起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警惕。」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記者表示。
上市公司業績「放鴿子」行為,為何屢禁不止?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一些上市公司可能試圖通過誇大業績來吸引更多投資者,以提高自己的市值。其次,一些公司可能面臨業績下滑,為了減少股價下跌壓力,可能會發布虛假的業績預告來穩定投資者情緒。此外,部分公司可能存在內外控制機制不完善,監管不嚴格等問題,導致虛假或不準確的業績預告屢禁不止。
在張雪峰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加強監管是關鍵。證監局應加大對上市公司監管力度,提高對業績預告審核與核實能力。此外,加強與交易所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對上市公司的風險監測和警示機制也是必要的。同時,投資者應該提高風險意識,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和真實業績,不要完全依賴公司業績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