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要點
事件: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4季度gdp同比2.9%、前值3.9%,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1.3%、前值2.2%。
點評:
經濟最差的階段或已過,關注總量指標超預期下的三大結構性信號
信號一:本輪疫情,對生產的影響大於需求。過去疫情反覆階段,生產多好於投資、消費,而12月數據反過來,投資增速回升、提升2.3個百分點至3.1%,社零降幅收窄、降幅由上月5.9%改善至1.8%,而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回落、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至1.3%,一方面得益於線下活動沒有防疫的約束,另一方面或與臨近春節,疫情演繹導致勞動力提前返鄉多於以往,進而加大對生產擾動。
信號二:投資需求增長路徑清晰,製造業、交通類基建、地產竣工等投資表現相對較好。出口大幅下滑背景下,經濟轉向內需增長為主,投資是重要驅動之一,作為政策重點支持領域,製造業投資增速較11月提升1.2個百分點;基建投資雖有所下降、但剔除電力的投資提升3.7個百分點,或與交通類基建接替能源投資有關;竣工加快等支持房地產投資邊際改善,但地產銷售、新開工依然低迷。
信號三:社零降幅收窄並非緣於消費修復,真正的修復或才剛剛開始。12月,社零降幅大幅收窄來自商品支撐,商品零售同比-0.1%、高於上月的-5.6%,藥品、糧油食品、飲料等大幅增長,或主因疫情期間囤貨需求,而餐飲收入同比降幅顯著擴大、12月同比-14.1%。高頻數據顯示,12月底以來,出行、消費等線下活動逐步修復,前期受場景約束較為明顯的企業消費和居民服務消費或率先修復。
重申觀點:經濟最差的階段或已過去,修復趨勢或在3月前後更加明朗,全年gdp增速或在5.5%左右。宏觀主線轉向內需增長為主,驅動包括:新時代「朱格拉周期」帶來的製造業投資強勁,穩增長「加力」帶來的基建投資韌性,疫後修復及地產鏈的拖累減弱等(參見《2023年,新時代「朱格拉周期」元年》)。
常規跟蹤:電燃水推動工業生產超預期,製造業等推升投資,總人口負增長
4季度gdp增速超預期,二、三產業均好於月均值;12月工業生產超預期,電燃水貢獻顯著。4季度,gdp同比2.9%、好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9%,其中二、三產業gdp分別為3.4%和2.3%,而工業增加值和服務生產指數算術平均分別為2.8%和-0.9%。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1.3%、低於上月的2.2%,其中電燃水同比7%、高於上月的-1.5%,製造業同比0.2%、較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
投資明顯回升,製造業改善、基建延續高增,地產竣工加快、但銷售低迷。12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3.1%,其中,製造業投資同比7.4%、高於上月的6.2%;基建投資較上月回落3.6個百分點至10.4%、交通類投資增長較快;房地產投資同比-12.2%、高於上月的-19.9%,除低基數貢獻外,也與竣工加快等有關,竣工同比-6.6%、好於上月的-20.2%,商品房銷售延續低迷、同比-31.5%。
就業壓力緩解,全國總人口下降。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逆勢下降、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至5.5%,不同年齡、本地和外來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均下降。2022年,全國總人口1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自1962年以來首次下降;出生率為6.77‰、低於上年的7.52‰,死亡率7.37‰、高於上年的7.18‰。
風險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預期,疫情反覆。
報告正文
1、總量經濟指標超預期下的三大結構性信號
信號一:本輪疫情,對生產的影響大於需求。過去疫情反覆階段,生產多好於投資、消費,而12月數據反過來,投資增速回升、提升2.3個百分點至3.1%,社零降幅收窄、降幅由上月5.9%改善至1.8%,而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回落、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至1.3%,一方面得益於線下活動沒有防疫的約束,另一方面或與臨近春節,疫情演繹導致勞動力提前返鄉多於以往,進而加大對生產擾動,12月製造業pmi從業人員創2020年3月以來新低。
信號二:投資需求增長路徑清晰,製造業、交通類基建、地產竣工等投資表現相對較好。出口大幅下滑背景下,經濟轉向內需增長為主,投資是重要驅動之一,作為政策重點支持領域,製造業投資增速較11月提升1.2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增速雖有所下降、但剔除電力的投資提升3.7個百分點,或與交通類接替能源投資有關;竣工加快等推動地產投資邊際改善,但銷售、新開工低迷。
信號三:社零降幅收窄並非緣於消費修復,真正的修復或才剛剛開始。12月,社零降幅大幅收窄來自商品支撐,商品零售同比-0.1%、高於上月的-5.6%,藥品、糧油食品、飲料等大幅增長,或主因疫情期間囤貨需求,而餐飲收入同比降幅顯著擴大、12月同比-14.1%。高頻數據顯示,12月底以來,出行、消費等線下活動逐步修復,前期受場景約束較為明顯的企業消費和居民服務消費或率先修復(詳情參見《疫後消費修復的三大誤區》)。
重申觀點:經濟最差的階段或已過去,修復趨勢或在3月前後更加明朗,全年gdp增速或在5.5%左右。宏觀主線轉向內需增長為主,驅動包括:新時代「朱格拉周期」帶來的製造業投資強勁,穩增長「加力」帶來的基建投資韌性,疫後修復及地產鏈的拖累減弱等(詳情參見《2023年,新時代「朱格拉周期」元年》)。
2、4季度gdp增速超預期,但12月工業和服務類生產偏弱
四季度gdp增速超預期,二、三產業均好於月均值。2022年全年gdp增速3%,其中,4季度gdp同比2.9%、好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9%,但低於三季度的3.9%;4季度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gdp分別為3.4%和2.3%,而工業增加值和服務生產指數算術平均分別為2.8%和-0.9%。
工業生產超預期,電燃水貢獻顯著、消費生產邊際改善。12月,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1.3%、低於上月的2.2%,但高於市場預期的0.6%。其中,電熱燃同比7%、高於上月的-1.5%,而製造業同比0.2%、較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主要行業中,食品製造、紡織、醫藥、農副食品等消費相關生產邊際改善,化學原料、電氣機械、有色冶煉等中上游製造生產增速居前。
3、中上游投資推升製造業投資,竣工加快等帶動地產投資改善
製造業投資增長加快,電氣機械、有色冶煉等中上游製造業投資居前。12月,製造業投資同比較上月提升1.2個百分點至7.4%,其中,電氣機械、有色冶煉、通用設備等投資增速居前;與11月相比,有色冶煉、汽車製造、通用設備、醫藥製造業、運輸設備、電氣機械等投資增速提升,食品製造業、金屬製品、化學原料等投資增長放緩。
竣工加快等支持地產投資邊際改善,銷售依然低迷。12月,房地產投資同比-12.2%、高於上月的-19.9%,除低基數貢獻外,也與竣工加快等有關,竣工同比-6.6%、好於上月的-20.2%,中觀指標也透露類似現象,玻璃庫存持續下降、玻璃期貨漲價;而地產新開工和施工依然非常低迷、同比分別為-44.3%和-48.2%;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31.5%、略好於上月-33.3%。
4、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消費支出下滑,總人口出現負增長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消費支出下滑、與出行相關消費下降更為顯著。4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4.2%、低於前值的6.5%,但高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同比3.5%;全年來看,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低收入組收入增速最低、較上年下降最大,同比分別只有3.2%和4.6%,低於全國平均的5%。4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2.4%、與2季度水平相當,其中食品、居住等偏剛性支出小幅正增長,與出行相關的衣著、交通通信、教文娛同比下滑顯著。
就業壓力有所緩解、失業率逆勢回落,但結構性就業壓力依然突出。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逆勢下降、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至5.5%,不同年齡段、本地和外來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均下降,其中,16-24歲就業人員調查失業率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至16.7%、但仍創歷史同期新高,25-59歲就業人員、31個大城市、外來戶籍人口失業率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人口出現負增長,與疫情之後出生率加速下降、死亡率明顯上升等有關。2022年,全國總人口1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自1962年以來首次下降;出生率為6.77‰、低於上年的7.52‰和2019年的10.41‰,死亡率7.37‰、高於上年的7.18‰和2019年的的7.09‰。人口加速下滑和年齡結構變化等,對房地產、消費等增長和結構變化的影響或逐步凸顯。
風險提示:
1、政策效果不及預期。債務壓制、項目質量、疫情反覆等拖累穩增長需求釋放;房企債務、居民購房意願等,繼續拖累地產投資和銷售。
2、疫情反覆。疫情反覆對線下活動,尤其是消費和服務業的抑制加大。
趙偉團隊介紹
新書推介
作者從經濟、政治、文化和資本市場運作等各個維度展開分析,嘗試釐清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核心命題,以及轉型過程中蘊藏的市場投資機遇。
法律聲明
特別聲明
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已具備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版權歸「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金證券」)所有,未經事先書面授權,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本報告的任何部分製作任何形式的複製、轉發、轉載、引用、修改、仿製、刊發,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權的其他方式使用。經過書面授權的引用、刊發,需註明出處為「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刪節和修改。
本報告的產生基於國金證券及其研究人員認為可信的公開資料或實地調研資料,但國金證券及其研究人員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反映撰寫研究人員的不同設想、見解及分析方法,故本報告所載觀點可能與其他類似研究報告的觀點及市場實際情況不一致,國金證券不對使用本報告所包含的材料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且本報告中的資料、意見、預測均反映報告初次公開發布時的判斷,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況下,可能會隨時調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國金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
本報告僅為參考之用,在任何地區均不應被視為買賣任何證券、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本報告提及的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風險,可能不易變賣以及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本報告所提及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益可能會受匯率影響而波動。過往的業績並不能代表未來的表現。
客戶應當考慮到國金證券存在可能影響本報告客觀性的利益衝突,而不應視本報告為作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證券研究報告是用於服務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者和投資顧問的專業產品,使用時必須經專業人士進行解讀。國金證券建議獲取報告人員應考慮本報告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以及(若有必要)諮詢獨立投資顧問。報告本身、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也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國金證券不就報告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
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國金證券的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涉及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並進行交易,並可能為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爭取提供多種金融服務。
本報告並非意圖發送、發布給在當地法律或監管規則下不允許向其發送、發布該研究報告的人員。國金證券並不因收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國金證券的客戶。本報告對於收件人而言屬高度機密,只有符合條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本報告僅供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戶中風險評級高於c3級(含c3級)的投資者使用;本報告所包含的觀點及建議並未考慮個別客戶的特殊狀況、目標或需要,不應被視為對特定客戶關於特定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議或策略。對於本報告中提及的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本報告的收件人須保持自身的獨立判斷。使用國金證券研究報告進行投資,遭受任何損失,國金證券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若國金證券以外的任何機構或個人發送本報告,則由該機構或個人為此發送行為承擔全部責任。本報告不構成國金證券向發送本報告機構或個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資建議,國金證券不為此承擔任何責任。
此報告僅限於中國境內使用。國金證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