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跌宕起伏的市場已經落幕,擺動的K線之下,又埋藏了多少蕩氣迴腸的投資故事。春秋冬夏,寒來暑往,有的人選擇出走,有的人選擇頻繁「買買買、賣賣賣」,也有人堅定相守、選擇長期投資,以時間換空間。

「和時間做朋友」是長期投資派篤信篤行的一個原則。許多投資者邁入市場時,都希望投資收益可以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從歷史數據來看一下指數投資在長期中獲得的收益情況。2006-2021年的16年時間裡,中證全指、滬深300、中證500和中證1000指數累計獲得了571%、435%、756%和851%的回報。
投資者的錢包能夠跟隨指數長期上漲變得鼓起來,根本原因在於,拉長時間期限,指數投資收益幾乎都取決於企業創造的利潤和股利,當市場長期趨勢向上、企業收入和盈利持續增長時,相應的指數會隨之上行。普通投資者通過長期投資指數基金,可以分享一籃子優質公司的發展成果。

當然,市場總是起起伏伏、牛熊交替,長期能夠獲得較好的收益並不意味著每年都能賺到錢。像前文提到的這些A股指數,倘若以一年為觀察尺度,無一例外都在個別年份錄得負收益。16年中,滬深300和中證1000指數分別有7年和6年以收跌落幕,中證全指與中證500指數均有5年錄得負收益。
既然市場短期波動總是難免的,那麼在指數投資中,要如何提高盈利的可能性呢?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的回答是長期投資,他說:「令人欣慰的是,指數基金長期的回報總能彌補短期的陣痛。在誕生之初,指數基金就是專為投資者持有一輩子而設計。」投資者可以通過長期投資來平滑市場的短期波動,在時間的長河裡,短期調整也會顯得微不足道,並不影響市場長期發展趨勢。
有人曾作提問,若杜鵑不啼當如何?有人答,殺之不足惜;也有人說:誘之自然啼。德川家康卻說:待之莫須急。對於投資而言,耐心和等待也是一種美德。
易方達指數通祝您晚安。


策劃:丁堅銘 徐昭
文案:張利靜
主播:劉英傑
編輯:宋兆卿 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