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邏輯和發展路徑,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成都青白江,一座國家「一五 」期間因工業而生的城市,走過「因廠建區」「因工興區」的歷史進程。過去10年,青白江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借力中歐班列的高質量開行和成都國際鐵路港陸港樞紐建設帶來的強磁場效應,從「戰略後方」走向「開放前沿」、從「內陸腹地」邁向「開放高地」,步入「港口立城、產業興城、品質優城」的發展新階段。
青白江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的發展目標,把「加快建設面向泛歐泛亞、『一帶一路』的對外交往引領區、開放產業集聚區、改革創新示範區、國際品質生活區和陸港主樞紐」(簡稱「四區一樞紐」),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實施路徑,找到了適合自身實際的城市發展邏輯——「起承轉合」,實現了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起」點:樞紐為擎,引領對外交往
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歐快鐵(後統一為「中歐班列」)從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駛出,直奔歐洲大陸腹地——波蘭羅茲,正式開啟青白江國際化征途。
成都中歐班列
作為這趟首發列車的駕駛員,仲俊斕見證著青白江融入「一帶一路」的軌跡——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國際班列線路網路和陸海貨運配送體系,聯接境內外城市100餘個,開行量和綜合評價指標全國領先。
火車司機仲俊斕鳴響了汽笛
在一趟趟班列的往返中,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連跨4個百億級台階,並收穫了國家級經開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等多張國家級名片。
這個巨大的變化,迅速觸動了班列另一端的外國人。2019年,接待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主席等外賓149批次;2020年,16位外國使節打卡青白江;2021年,又有11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到訪青白江……他們期待了解,讓「絲綢之路」煥發新生的起點,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在日益增多的國際交往中,對外開放,成了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底色。青白江充分發揮國際門戶樞紐的引擎作用,高標準推進對外交往引領區建設,積極搭建對外交流交往新平台,開展多層次深度合作交流,不斷提升區域現代化國際化水準。
國際友城音樂周
外國使節在城廂古鎮參觀
「這裡是成都乃至四川眺望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富礦之地』。」2021年1月,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惠小勇帶著團隊,在這裡設立四川首個國際傳播觀測點位。
無獨有偶。今年4月22日,在省外事辦舉行首批「四川外事參訪重點單位」授牌儀式中,成都國際鐵路港被授予「四川外事參訪重點單位」銘牌。
成都國際鐵路港被授予「四川外事參訪重點單位」銘牌
作為國際化港口展示窗口——亞蓉歐國家(商品)館拔地而起,入駐歐洲、中亞、東南亞、大洋洲等地區35個特色場館。其中,義大利、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32個場館已投運。自2020年5月試運營以來,接待共計1700餘批次,2萬餘人次。
亞蓉歐國家(商品)館
在一聲聲汽笛聲里,青白江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相輝映,呈現多元和緊跟時代的特點,僅2021年,青白江就舉辦30餘場次國際交流活動,青白江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產業傳「承」:因勢利導,集聚開放產業
金秋9月,走進TCL光電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3條全自動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260名工人日夜6個班開滿,機芯板日產達到了1.2萬片。這樣的生產場景,讓人興奮。
TCL光電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事實上,自2016年3月「TCL專列」首發以來,TCL成都工廠出口量和出口額實現了平均每年30%的增速,每兩周就有三趟TCL專列發往歐洲。5年後,TCL選擇在青白江「安家」,從2021年5月簽約入駐到今年1月3條生產線齊上,上演了「青白江速度」。
不僅僅是TCL,隨著一趟趟班列奔忙,港區累計引入總投資超千億元的項目近200個,吸引順豐、廈門建發、中國儲運等供應鏈管理企業前50強80%以上落戶。
港口與鐵路為青白江帶來了貿易的繁榮。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此前曾對媒體談到,港口發展的路徑是要構建一個依存港口的產業生態圈。
這個產業生態圈如何建?在成都國際鐵路港的基礎上,青白江構建「一港引領、雙核共興、四片協同」空間發展格局。「雙核共興」,以主城區和歐洲產業城為筆, 描繪了一幅以經濟脈絡為主線的地理版圖。
歐洲產業城
繁忙的中心站
成都國際鐵路港
跨過毗河,聯動發展。2017年,在毗河以南的清泉、福洪兩鎮全新規劃建設了40平方公里,以「中歐班列(成都)」為核心,承接產業轉型升級的歐洲產業城。
「鐵路港與產業城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區歐管委主任劉李俊表示,當前歐產城聚集總投資60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60餘個,成為適鐵適歐的先進位造業承載地。
成都天馬鐵路軸承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今年5月,投資30億元的天馬高端軸承智能製造(出口)基地投產,目前天馬軌道軸承全國第一,海上風電8兆瓦主軸軸承遠銷歐洲。
天馬軸承
18條產業道路四通八達;4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3.24萬平方米蓉歐智谷大樓拔地而起;8000餘名工人鼓足幹勁,加快生產…… 如今的歐洲產業城,從「白紙畫圖」到平地立城,僅僅只有5年時間。
10年來,成都國際鐵路港從小到大、由弱漸強,從單一國內物流基地向多元國際門戶樞紐快速崛起,年均帶動全省進出口貿易120億美元以上。進出港貨值從2013年的不足百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507億元,形成了以整車、肉類、酒類、木材、糧食為主的「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僅以青白江來說,外貿進出口企業由50家增長至150家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由個位數增長至265億元。
「轉」變思維:爭當示範,勇於改革創新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這是青白江區始終堅持的發展理念。要建設「改革創新示範區」,青白江又有何底氣呢?
因為在青白江,有一片「國家試驗田」——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雖然只有9.68平方公里,但這是全國唯一依託鐵路港而設立的自貿區片區。設立五年來,這片「國家試驗田」已碩果累累,108項改革措施走在全國前列,其中15項獲國家部委認可或推廣。
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
不僅如此,「一枚印章管審批」「多式聯運一單制」「准入准營系統集成三項改革」「政務服務『三化』建設」「一網通辦」……青白江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連續出台營商環境政策體系1.0、2.0、3.0、4.0版。
十年前的運輸單據
如今的多式聯運「一單制」提單
在青白江,改革創新不僅僅局限在制度、審批方面。作為西南地區「工齡」最長的老工業基地之一,青白江區立足實際,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主導產業領域,著力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中試產業基地,這是推動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重要的「法寶」。
玉龍化工就是率先「開路」,早早「入局」者之一。企業引進的四川大學石碧、周建飛院士團隊,對皮革工業污水的深度處理,通過對污染物的試驗分析,造出了一套除污的裝置,經過中試以後,裝置的皮革污水處理能力從50噸到100噸,最後達到300噸,投產運行後,已經成功形成了幾百萬的產值。
玉龍化工中試空間
玉龍化工的發明專利牆
通過10餘年的校企合作,玉龍化工的中試平台日趨完善,已有15項科研成果通過中試,實現產業化應用,並成功孵化了龍錦泰、隆盛新材料等5家公司。
距離玉龍化工不遠的成都永益泵業,依靠「創新」二字同樣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從「金屬泵」升級到「碳纖維泵」,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順利進軍了行業風口——新能源電池產業。源源不斷的訂單,讓這家傳統企業「泵」發了新活力。
成都永益泵業
東方風來滿眼春。青白江還在加速,除了49家技術創新平台,6家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還布局建設「文瀾智谷」、歐洲產業城和「340科創園」三大中試示範基地。
隨著這些重大創新平台的相繼落子,青白江的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正打開新的無限想像空間。
中西「合」璧:安逸生活,樂享國際品質
一個曾經的老工業區,要建設「國際品質生活區」,到底有多大的自信?
依託於中歐班列和鐵路港所帶來的巨大優勢,青白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現代化國際化」大步邁進,越來越多的人們,在這裡親身感受「變化」帶來的利好。
在法國波爾多學習紅酒專業的石蕤峰,回國後來到青白江,短短几年時間,通過中歐班列,經他手賣出的紅酒,實現了從0到50萬瓶的跨越。
「創業青年」石蕤峰
石蕤峰所在的亞蓉歐國家(商品)館,法國紅酒、德國精釀啤酒、義大利皮具、紐西蘭母嬰用品、哈薩克地毯……14大品類、3萬餘款商品,讓市民能零時差、零距離享受「在蓉城,買全球」的快感。
不僅是石蕤峰,近5年,這裡人才凈流入6.3萬人。放進時間的顯微鏡,青白江的「變臉」逐漸清晰:這首先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繼而變成萬眾擁戴的機遇之城,卻不失宜居的底色——年優良天數連續3年超300天,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43平方米;獲評「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區人民醫院成功晉級三甲,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青白江婦兒醫院項目加快推進……
鳳凰新城綠意濃
長流河綠道
正在加快建設的千年城廂古城,一二期已對外開放,與三星堆、金沙遺址、大熊貓基地共同構成成都北部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今年9月,中國西南首個元宇宙數字文旅產業園正式落戶古城,建設元宇宙主題樂園、沉浸式精品酒店、沉浸式街區等全新消費場景。
八陣巷
城廂古城
在家門口欣賞精彩紛呈的國際賽事和國際文藝演出,早已成為青白江市民的生活方式。區文體中心自2016年10月投入運營以來,先後舉辦了匈牙利巴托克·貝拉合唱團音樂會、跑酷世界盃、國際乒乓球公開賽等國際級文化體育活動35場,接待市民440萬人次,為青白江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育文化盛宴。
2019年「一帶一路」成都國際乒乓球公開賽在文體中心舉行
此外,青白江還統籌規劃打造歷史文化、餐飲美食、文化創意、國際購物、旅遊休閑不同類型的20條特色商業街區,提升城市發展魅力。家樂福、永輝、萬達等頂尖商超的進駐大大提升了青白江市民的消費場景。
打造國際化高品質城市生活,青白江在行動。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成都北部中心正在逐步呈現。(羅冬梅)
圖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