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有錢,卻無處安放……2022年,很多人陷入了這樣的窘境。
一方面,銀行一直在降息。9月15日,多家銀行再次下調存款利率,以工行為例,3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從2.75%降到了2.6%。
另一方面,股市震蕩不安,上證指數從年初的3600多點跳水到4月底的2800多點,最近在3000點徘徊,基於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大環境,大家都不敢貿然進場,生怕被割了韭菜。
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財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具體內容如下:
- 三種常見理財產品,各有什麼特點?
- 三種常見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怎麼樣?
- 我們自己,是如何影響最終收益的?
三類常見理財產品,各有什麼特點?
普通人接觸較多的理財產品,無外乎存款、儲蓄險和基金股票了。
而談到它們的特點,自然離不開三性: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任何一種理財產品,都不可能兼顧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性,這就是常說的「不可能三角」。
那麼,以上三種理財產品各側重什麼呢?我們做了個總結:
- 存款:收益偏低,目前在單利1~3%,安全性很強,其中活期存款流動性很強,適合用作日常開支和應急支出;
- 儲蓄險:收益中等,從長期來看,安全性很強,收益在複利3%~4%,但流動性一般,適合長期持有來保持家庭資產穩健增值;
- 基金、股票:收益沒有上限,但同時風險較高,流動性較好,不過也有不確定性,比如盈利了可以隨時變現,但虧損了就會被套,適合用於博取家庭資產進一步升值。
那麼它們的實際收益究竟如何呢?我們先來看固定收益類的存款和儲蓄險。
想要更高的收益
該選存款還是儲蓄險?
我們以10萬元為例,來看看兩種理財方式的收益差距:
- 方式1:工行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2.65%,到期後連本帶息取出再存入;
- 方式2:買某款增額終身壽險,以30歲男性、一次性交10萬為例。
下圖是兩種產品的收益折線圖:
(註:假定存款利率保持2.65%不變)
直接說結論:
- 如果是短期理財,比如10年以下,銀行存款更合適,50萬以內保本保息,可以靈活領取。如果買了增額壽,前期現金價值低於保費,急用錢退保就會遭受損失。
- 如果10~30年用不上這筆錢,比如給孩子存教育金,給自己規劃養老,更適合選擇增額終身壽險,從長期來說收益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定期存款最高期限只有5年,當前利率雖然有2.65%,但隨著利率下行,未來可能更低,也就是說,方式1的實際收益,或許比我們計算的還要低。
反觀增額終身壽險,它的現金價值寫進了合同裡面,我們能穩穩地拿到手。
說完了固定收益類的存款和儲蓄險,那麼非固定收益類的基金、股票,它們的實際收益會更高嗎?我們來看看。
投資基金、股票,收益怎麼樣?
短期來看,A股市場陰晴難測,起伏不定,收益很難確定,那麼拉長期限看錶現如何呢?
由於個股對投資者有更高的擇股、擇時能力要求,風險更高,這裡我們選取相對穩健的指數來看長期收益,如滬深300,它由滬深市場中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300隻證券組成。
從2004年年底到如今的17年里,滬深300指數從1000點到目前的3800點,摺合年化收益率7.84%,如果考慮分紅的話,實際收益率會更高。
這說明:長期來看,基金、股票,往往有更高的收益,超過存款和儲蓄險。
但實際上的基民、股民的投資收益又如何呢?這裡以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民為例,來具體看看。
2021年,三家基金公司攜手中國證券報發布了《公募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盈利洞察報告》,該報告統計了旗下129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的全部4682萬客戶,處理了過去15年共計5.65億筆交易記錄的數據,相當有代表性,其中提到: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基民平均年化收益率為8.85%,而盈利人數佔比為53.28%,換言之:有近半的基民不賺錢甚至虧本。
(數據來源:景順長城基金、富國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統計區間為公司成立以來至2021年3月31日)
那麼,相同的理財產品,為什麼有人能賺錢,有人卻在虧本呢?
這可能部分歸結於我們自身。
理財之前,先認識自己
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高收益、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殊不知,有時候最大的風險源於我們自己。
我們自己將如何影響最終收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認知能力
提到認知能力,要求較高的是基金、股票這類理財產品。
首先在A股市場的看法上,有人把它當賭場,便會頻繁交易,追漲殺跌;有人看作投資市場,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看法不同,投資行為便不同,最終結果也不相同。
再者是專業知識的儲備,比如買主動權益類基金,一般需要了解基金的投資標的、歷史收益和回撤、基金經理投資風格,還需要了解一些估值知識。
換到儲蓄險上,也有很多的知識點需要了解。
比如增額終身壽險,需要看現金價值、測算收益率IRR,看加減保條款;年金險,需要了解每年領取金額、現金價值、保證領取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理財規劃等。
如果不了解清楚,草草入手,可能就會發生損失。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形容得十分貼切:我們永遠無法賺到超出認知範圍的錢,即便有一天憑運氣賺到了,遲早有一天也會憑實力虧掉。
2、風險偏好
2020年,A股迎來了牛市,也湧現了大批明星經理,大家都匆匆入場「養基」,生怕錯過發財的機會。但一年不到,基金綠了,很多人也慌了:
- 跌了10%,飯不香了;
- 跌了20%,覺睡不著了;
- 跌了30%,準備割肉逃跑了……
說到底,這是因為風險偏好不符。在投資市場中,若是無法承受風險,禁受不住短期的波動,可能並不太適合投資基金。
正是因為風險偏好如此重要,在我們購買基金、開通證券賬戶時,都會有相關測試,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是保守型、是穩健型、還是積極型投資者。
比如保守型投資者,更適合存款和餘額寶這類低風險產品。
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重視風險偏好測試。
總結下來,認識自己,往往比認識理財產品更為重要。
寫在最後
如此看來,存款、儲蓄險、股票,三種理財產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分,對個人而言,只有適合與否。
而我們想要去理財,建議分三步走:
- 第一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認知能力和風險偏好;
- 第二步,尋找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 第三步,長期持有,靜待花開。
此外,金融產品之間並不衝突,10萬塊錢也能分成3份,利用分散化投資來平衡收益與風險的關係,構造出一份適合自己的資產組合。
希望這篇文章,在這個特殊的大環境下,能為你在理財上提供一點思路。
關注深藍保,回復【福利】,可免費領取:
《社保手冊》《醫保攻略》《保險方案》《防坑攻略》等超級乾貨資料。
幫助大家「認識保險、買對保險」是深藍保的初衷,如果你有任何保險問題儘管找我,我將用從業6年的經驗給您合適的建議;
通過深藍保投保的粉絲,一旦出險,我們將全程協助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