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合1384.1億美元,增長20.2%。其中歐洲對華投資增長了123.7%。
戰爭威脅和能源危機之下,歐洲似乎已經無法逃避衰落的結局。
1.去工業化
石油和天然氣不僅是能源,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化纖塑料潤滑油醫藥都由此而來,是現代工業的基石。而這塊基石的成本,增加了6-10倍。
9月6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湛江一體化基地的首套裝置投入運營。歐洲另一巨頭寶德斯的歐洲工廠已停產。
大眾 雪鐵龍 捷豹路虎的歐洲部分工廠減產或者關閉。韓國起亞在歐洲工廠關閉,同時韓國1-8月在中國投資居首。
2.拖不動的油瓶
希臘債務占 GDP 比重創222%,遠超過2009債務危機的129.7%。歐洲五國,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情況相同。
在法德核心保持發展的情況下,歐豬還有慢慢治療的可能。現在德法自身難保。甚至歐元能否存在都是未知數。法德拖不起這些油瓶了。
東方誰能崛起?
日韓顯然不是,從最早的電視機,到現在的手機、白色家電,大陸市場日韓還有多少?世界市場是誰家之天下?
家電、手機後,中國今年的汽車出口數超過日本,新能源汽車已過30%。
日韓本質是美國附庸,隨時被美國鎖死。
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剛剛開啟,就已帶來全球市場破碎和能源結構性短缺。
市場破碎對在全球化分工中做部分優勢產業的歐日韓是重大打擊。科技戰、貿易戰以及俄烏戰爭,讓西方高端晶元、軟體,裝備遠離俄中市場。中國是世界工廠,放棄中國意味著長時間沒有市場。很長時間之後呢?中國自己研發出來了。
逆全球化暗流下,中國從RCEP 到一帶一路,金磚論壇到上合組織,敞開門做生意。保住大部分市場。與美西方比,加法優於減法。
歐洲工業與俄能源硬脫鉤,自己製造能源短缺,價格飛漲,製造業不堪重負,開始快速去工業化。
中國成了俄羅斯的唯一大客戶,與自殺式硬脫鉤相比,乘法優於除法。
中國年培養工程師400萬人,是美國的20倍。高鐵里程,高速里程世界第一。
中國人勤勞,現在人力成本比印越高,但效率更高,部分技術性工作只有中國人能幹。而養尊處優西方人,早已躺在福利上不再適應高節奏高強度的勞動。
俄烏戰爭,北溪爆炸,電纜西割斷,方集體擺爛,中國穩步進行,汽車、晶元、光伏、鋰電池已經逐步替代西方優勢產業。繼續下去,十餘年後,中國人將達到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
中國作為產業壓路機,將把西方中高端產業逐一碾平。
而歐洲,度過幾個缺乏能源的凜冽冬季之後,將出現一大批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