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於斐
醫療是棵樹,醫德是樹根,醫療安全是樹榦,服務質量是樹葉,患者滿意是果實。
公立醫院正處在改革的DRG時代,必須摒棄以前的發展邏輯,用新的理念去指導醫院管理的實踐。
醫院必須對傳統增量運營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經營方式和思維創新等方面,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圍繞核心業務開展流程重組,重新設計和優化醫院價值鏈服務流程。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患者需求的多元化結構,我們迎來了醫院營銷3.0時代。
這是一個充分強調價值,主客觀相互融合,強化服務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過程中進行資源重構的價值創新,它需要不斷引領創造患者個性化消費需求,並強調以醫院之間共同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責任,
社會公民、個人參與等融為一體的深層次情感價值的再造,其具體形態上往往從醫院的願景與價值觀入手,著眼於與患者的滿意度,不斷挖掘市場需求的亮點和社會道德價值層面的熱點,關注社會,關愛民生,全員營銷並通過新的經營手段和營銷方式推動社會和諧進步。
事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頂層設計的醫院肯定走不遠,他們會因為對戰略規劃的誤讀和急功近利的思維模式付出代價。
因此,醫院要形成全新醫療傳播通路,建立全方位客戶服務體系。
醫院品牌塑造和營銷是一對互為依附又互為作用的孿生姊妹,直接關係到醫院的生存空間和醫院的興衰。
沒有行之有效的營銷,醫院的品牌無從談起,沒有品牌的醫院,醫院的營銷必定滯塞。醫院的成功必定是醫院品牌塑造和營銷策略的統一成功。
科特勒指出,品牌最持久的吸引力來自品牌所蘊含的文化,這也是知名品牌之所以能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
一般來說,通過建立在美譽度和良性溝通上的互動宣傳、口碑效應、故事傳播等多種手段在細分化原則下能強化他們對醫院和服務的認識,從而在醫院和患者中形成親和力,用無形的溝通聚攏起心靈上的互動,從而形成認識感受上的一致性,穩定並拓展消費群,延長醫院由品牌美譽度積澱帶來的生命周期。
《人民日報》說過,衡量一家醫院的醫療水平高低,不僅要看技術指標,更要看人文指數。醫院應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變化,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說起手術室,大家的印象往往是冰冷和忙碌的,醫生們 「戴著口罩和帽子,不知道誰是誰」,是不少患者的共同困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麻醉科想到一個辦法。
2020年7月1日,不少來做手術的患者發現,手術室里多了一些「藍帽子」,帽子上寫著麻醉醫生的名字。
無論是術前談話還是術後復甦,他們都陪在身邊,舒緩患者的情緒。這讓患者感到安心多了。
提起服務,可謂是老聲常談。
湖南省人民醫院以改善就醫感受為落腳點,醫院從優化布局、改造流程、注重細節、提升質量、創新服務、以人為本、緊扣醫改著手,改善和提升人文環境、人文素養、人文服務、人文醫療、人文護理、人文管理及人文公益,在這七大領域將措施具體化。
提出並實施當天掛上號、當上看上病、當天做上檢查、當天拿到報告、當天住上院門診「五個當天」; 急診優先看病、轉診優先收治、重症優先住院、疑難優先會診、創傷優先手術的急診「五個優先」;一般會診全面服務到位 、緊急會診及時處理到位 、專業會診精確指導到位 、院外會診專家選派到位 、全院會診協同互助到位的會診「五個到位」及術前討論與評估、準點開台與接台、嚴格執行手術前暫停、強化術中配合、術後管理的手術「五個關鍵」。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於斐老師認為,我們要重新定義之前的行政壟斷的醫療技術及服務,重新設計方便患者體驗的服務流程,同樣也包括實現醫生的價值。
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與患者的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就是醫院改進的空間,只有更多站在醫患的視角去看問題,從他們的需求出發來主動設計服務和改善服務,才能提升競爭力。
事實上,在產品差異化日盛的今天,服務的同質化、趨同性也日益突現。
僅僅從關注患者需求方面尋找差異化還是不夠的,眾多醫院面對的同時也是一個「個性化」的消費時代,除了關注患者的需求外,還要對患者進行 「差異化」服務。
把傳統的賣服務轉向賣需求過渡,提供超值服務,為患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患者與醫院的良性互動發展,領先一步,不斷超越,始終讓患者感受到本醫院的差異化特色服務。
真是看到了患者的痛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集結院內外專業團隊,探索了一種新的院後健康諮詢和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針對不同病種患者院後需求量身打造服務項目,來追蹤管理出院患者。
患者加入院後健康管理服務後,能夠獲得院後個案管理師不限次的實時在線服務。
包括疾病、營養、運動、康復、挂號等諮詢服務;需要時,可以預約轉接原來的醫護團隊,獲得疾病諮詢、康復指導等服務;湘雅醫院個案管理師提供定期的隨訪服務,追蹤評估患者病情,完善患者專屬健康檔案,利於醫生高效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時干預;此外,患者還可定期收到推送的相關健康教育知識。
某天,有位個案管理師跟著醫生組在病房查房,一位不願說話的老年患者引起了她的注意。與患者家屬溝通後,得知對方是一名癌症術後化療的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近兩天開始拒絕與人交流、甚至絕食。
個案管理師意識到,如果患者心理狀況再持續低沉下去,甚至會影響身體,不利於下一步的治療。故立即將個案轉介給醫務社會工作部,第一時間安排專業社工團隊介入,作為個案管理師和社工不時去找患者聊聊天,陪她散散步,患者的笑容慢慢地又回來了,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開始配合醫生治療。
治療結束後,個案管理師又幫助聯繫安排了轉診,持續追蹤和關懷。
湘雅醫院的何醫生有個女患者,8年前曾被查出肺癌晚期,胸腔內有大量積液,不能做手術。
確診後,何醫生帶領科室團隊給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最初的5年里,患者每個月都要住進病房進行化療,後來改為3個月來醫院做一次化療。8年來,每次患者來之前,都會提前給科室打電話,平日里,患者家屬也會和醫生隨時溝通,雖然佔用了醫護團隊很多業餘時間,但為了患者康復,醫院一直堅持這麼做。
如今,患者的生存質量很高,看不出有任何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