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工行官網發布「關於暫停賬戶黃金、賬戶白銀業務開倉交易的通告」。工行表示,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根據相關約定,自北京時間2022年8月15日8:00起,將暫停賬戶黃金、賬戶白銀業務開倉交易,客戶已設置且未成交的開倉掛單將自動失效,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不受影響。
事實上,自2020年11月以來,國內銀行就開始對風險較高的賬戶貴金屬業務不斷「加碼」管控。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至少已有6家銀行先後發布公告,採取多種限制措施,進一步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
工行還將同步暫停代理上金所個人貴金屬延期交收合約開倉交易
7月初,工行曾發布調整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的通告,宣布將自北京時間2022年7月8日收盤清算時起,Au(T+D)、mAu(T+D)、Au(T+N1)、Au(T+N2)、NYAuTN06和NYAuTN12合約標準交易保證金比例從34%上調至42%,Ag(T+D)合約標準交易保證金比例從38%上調至46%,差異化保證金同步調整。這已是工行今年以來第六次上調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現貨延期交收合約保證金比例。短短半年的時間內,該比例已從23%升至42%。
除了上調保證金比例,工行7月4日還宣布,自北京時間2022年8月15日9:00起,暫停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延期交收合約的開倉交易和代理個人黃金現貨實盤合約的買入交易,代理個人延期交收合約的平倉交易和代理個人黃金現貨實盤合約的賣出交易不受影響。
工行表示,近期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希望客戶做好風險管控,合理安排投資交易,擇機通過代理個人貴金屬延期交收合約的平倉和代理個人黃金現貨實盤合約的賣出等方式控制風險。
今年至少已有六家銀行進一步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
據了解,自2020年11月以來,國內銀行一直對風險較高的賬戶貴金屬業務加強管控。先是有20多家銀行陸續暫停了賬戶貴金屬新戶開戶,後來存量客戶的相關業務也迎來調整,限制措施包括調整風險等級、交易起點、持倉限額、暫停開倉交易、集中解約等。
今年以來,工行、建行、交行、光大、華夏、興業等銀行又先後出台措施,進一步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
1月4日,交通銀行聲明表示,自1月17日起暫停交行記賬式貴金屬業務全部交易品種的開倉交易,同時暫停上金所貴金屬代理個人業務延期合約品種的開倉交易。
3月18日,光大銀行宣布將自2022年4月18日起,對簽約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現貨及延期業務且近六個月(自公告之日前溯)無持倉無交易的客戶,將通過系統調整逐步解除與其的業務委託關係。
5月12日,華夏銀行公告表示,將對代理個人客戶貴金屬交易業務進行調整,包括5月12日收盤後全渠道暫停代理個人客戶上海黃金交易所貴金屬現貨延期開倉和現貨實盤買入交易、上調合約保證金比例、解約無持倉無交易客戶等。
6月2日,建設銀行公告表示,自北京時間2022年6月17日(周五)15:30起,暫停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延期合約品種新開倉交易,平倉交易不受影響;現貨合約品種暫停買入交易,賣出交易不受影響。
6月7日,興業銀行宣布,對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買賣業務進行調整,自2022年7月15日15點30分收市後起,關閉個人客戶延期合約開倉、現貨合約買入功能,延期合約平倉、現貨合約賣出功能不受影響,客戶出入金功能不受影響。該行將在7月15日15點30分收市後起對近一年無交易、無持倉、無庫存、無欠款的個人客戶交易賬戶進行清算並解除委託代理關係。
國際市場貴金屬價格波動劇烈 交易風險明顯加大
各家銀行此次進一步收緊個人貴金屬業務與當前國際市場金銀價格劇烈波動密切相關。
二季度以來倫敦金現貨價格走勢
二季度以來,貴金屬價格波動下跌,市場風險明顯加大。市場憂慮美聯儲本月將加息100基點,經濟可能進入衰退。本周四,國際現貨黃金價格大跌近40美元,一度跌破了1700美元/盎司整數關口。周五,國際金價延續此前弱勢,掙扎在1700美元一線。今年3月,國際金價曾衝上2070美元以上的高位,四個月時間已下跌近18%。
北青報記者在工行手機銀行看到,7月16日工行人民幣賬戶黃金中間價為370.09元,雖然今年跌幅僅0.52%,但相較3月420左右的高位,已下跌了13.50%。工行人民幣賬戶白銀今日中間價為4.054,年內已大跌14%。賬戶白銀3月曾升至5.40左右的位置,最近四個月的跌幅已達到35%。
「近期受國際因素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市場風險明顯加劇。」上海黃金交易所日前發布通知,請各會員單位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做細做好風險應急預案,提示投資者做好風險防範工作,合理控制倉位,理性投資。交易所將根據市場情況採取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防範市場風險,維護市場穩定,保護投資者利益。
各家銀行近期發布的公告也再次提醒投資者,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不確定性較大,對於有持倉餘額的客戶,建議謹慎控制持倉規模,注意防控自身風險。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近期部分銀行收緊個人貴金屬業務交易業務,主要還是出於防範潛在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目前貴金屬市場面臨複雜環境,波動加大,對於投資者來說行情可預測性下降,面臨潛在風險加大;另外,金融機構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也是向市場釋放目前相關市場風險偏大的信息。
監管加強金融衍生品業務管理 銀行合規意識越來越高
某國有大行有關人士指出,銀行收緊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除去交易風險的考慮,法律合規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中行「原油寶」風險事件爆發後,各家銀行都加強了風控,也提高了合規意識。銀行開展衍生品業務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還存在空白,加強風險管控對銀行自身風險管理以及投資者的利益保護都非常必要。
據了解,2020年「原油寶」事件後,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商業銀行自身,對這類針對個人客戶的較高風險交易業務都格外謹慎。去年12月3日,央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共同發布了《關於促進衍生品業務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各參與主體在特定交易場所交易具有未來交割實物特徵的延期交收合約,以及金融機構發行的不涉及標的物實際交割的記賬式貴金屬、大宗商品、外匯類等賬戶類產品參照本意見管理。
《意見》強調,金融機構應當堅持主要面向非個人投資者開展衍生品業務的原則,嚴格實施合格投資者標準審查。銀行保險機構不得通過櫃檯與個人客戶直接開展衍生品交易,不得為企業提供以非套期保值為目的的交易服務。其他金融機構確需為個人客戶提供衍生品交易服務的,應當對個人客戶制定更為審慎的參與要求。
金融衍生品投資風險高 不適合普通人理財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公開表示,從成熟金融市場看,參與金融衍生品投資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非常不適合個人投資理財。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很大,對投資者的專業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個人投資者參與其中,無異於變相賭博,損失的結果早已註定。那些炒作外匯、黃金及商品期貨的人很難有機會發家致富,正像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最終會付出沉重代價一樣。
業內人士指出,金融衍生品的投資非常專業,需要投資者具有相關的金融知識和國際視野,還要具備較強的風險防範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銀行暫停個人貴金屬交易後,資者若想繼續進行相關交易,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尋求交易途徑和方式。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外匯產品、商品期貨、金融衍生品等高風險投資,個人投資者若參與投資,應及時關注國際金融市場變化,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適當調整投資倉位,更有效地防範投資風險。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包括黃金在內的貴金屬價格並非只漲不跌,不是一成不變的避險工具。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程婕
編輯/樊宏偉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含信息網路傳播權)歸屬北京青年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