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底時,公募基金全行業最新規模達到24.03萬億元,再次刷新創歷史最高紀錄。新基金髮行仍在持續貢獻力量。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今年新發總規模達2.35萬億,權益、固收+依然是公司布局重點。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新發市場冰火兩重天,有的公司年內新發規模已超千億,最高發行數量超過60隻,平均一周發行1隻半,也有公司發行乏力,甚至未見開張。此外,爆款頻出的同時,發行失敗也相伴而隨。
不過,隨著各方努力,存量基金持續營銷越來越受到重視,基金公司不遺餘力頻發新基金的現象有望得到緩解。
今年新發總規模達2.35萬億
距歷史最高紀錄還差7800億
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計,截至9月底,今年三季度新成立基金數量為544隻,規模達到7267.49億元;今年以來,新發基金數量達到1387隻,總發行規模為2.35萬億元,與去年全年創出的3.13萬億歷史紀錄相比,只差了7800億。單季度看,今年一季度,新基金髮行火爆,單季發行量就超過了1萬億元。
從類型來看,權益類基金依然是今年公募基金快速發展的主力。今年前三季度,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別發行380隻、686隻,發行金額分別達2973.49億元、1.48萬億元,權益類基金佔新發基金比例超過75%,去年時,權益基金的佔比還在60%出頭,在2019年時,這一比例更是不足35%。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基金過去20年,年度發行規模也實現了爆髮式增長,從最初一年發行只有上百億,到最高突破3萬億,增幅超過20倍。具體來看,除了今年和去年,歷史上基金新發規模在1萬億以上的年份還有2019年和2015年,分別為1.40和1.30萬億。


冰火兩重天
百億爆款與發行失敗同行
從單只基金規模看,今年前三季度新發基金中,共出現21隻百億級爆款。其中,劉格菘掌舵的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混合以148.70億元的發行規模,位居年內新發基金首位;史博的南方興潤價值一年持有混合、王明旭的廣發均衡優選混合、馮波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發行規模也均超過148億元,另有博時匯興回報一年持有、招商金融債3個月定開、易方達悅安一年持有發行規模都在140億元以上。
此外,銀華心佳兩年持有期、易方達悅夏一年持有、廣發興誠、博時成長領航、鵬華匯智優選、廣發成長精選、華安添利6個月持有的發行規模也均超過了115億元。
從類型看,21隻百億基中主動權益類有12隻,佔比超過57%;固收+(含偏債混合、二級債基)有5隻,佔比超過23%,此外,純債基金3隻,指數增強基金1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新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的現象突出。在明星基金經理爆款頻出的同時,也有不少新基金卻遭遇募集失敗或延長募集的情況。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有24隻基金募集失敗,比如華泰保興、德邦基金、九泰基金、中金基金等中小基金公司均有兩隻及以上產品募集失敗。除此之外,截至10月8日,還有194隻基金延長了募集期。
馬太效應顯著
前20家公司發行規模佔比超65%
在新基金髮行火熱的盛況下,行業的馬太效應也在加劇。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發規模前20的基金公司,新發規模合計佔總發行規模的比例超過65%,頭部基金公司在新發市場的分量可見一斑。
具體來看,截至9月30日,今年前三季度共有5家基金公司發行規模超過千億元。其中,廣發基金排名第一,接近18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新成立了51隻基金,其中5隻為百億基。
易方達基金位居第二,發行規模超過1500億元,共成立46隻新基金。此外,南方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前三季度的發行規模也達到了千億級。另有嘉實基金、富國基金年內發行規模超過900億,招商、博時發行規模800億以上。此外,華安基金、鵬華基金、工銀瑞信、景順長城年內發行規模均超過了500億。
與此同時,前三季度共有25家中小基金管理人新發規模不超過10億元,最低僅有2.1億元,甚至還有幾家管理人年內尚未開張,與頭部公司形成了鮮明對比。
年內發行規模前20基金公司

11家公司新發數量超40隻
最高平均每周發行1.5隻
從發行數量看,有21家基金公司年內新發基金數量在20隻以上,其中11家新發超過40隻,更有3家超過50隻,最高甚至超過了60隻,這意味著平均每個月發行數量超過6隻,每周都有1隻以上新產品發行。
年內新發基金數量20隻以上基金公司

不過,並非新基金頻發就能帶來規模有效增量,比如,國泰基金、天弘基金年內新發數量都在40隻以上,分別為43隻和40隻,但合計發行規模分別只有190.92億元和270.97億元。也有公司年內新發數量不多,但整體發行規模可觀,比如興證全球、交銀施羅德基金等。
部分平均發行規模居前基金公司

多方共同發力
重首發輕持營現象有望緩解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財富管理需求增長太快的背景下,市場對於優秀管理投資管理能力的需求也在持續擴張。因此,行業馬太效應背後更是專業能力的差異。不過,隨著各方努力,存量基金持續營銷越來越受到重視,基金公司不遺餘力頻發新基金的現象有望得到緩解。
針對當前公募行業顯著的頭部效應,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過去幾年,基金行業發展特別快,總量增長迅速,對於專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大公司和小公司發展差異的背後更多反映的是專業程度的差異。現在有一些相對規模不是很大,但很有特點的公司近兩年成長速度也很快。
「伴隨著理財需求的快速上升,市場對於好的投資管理能力的需求特別大。現在以銀行、券商和第三方為代表的銷售渠道對於全行業投資管理能力的挖掘越來越有效,對於優秀投資管理能力的敏感度也特彆強。」該高管表示。
雖然目前新發市場同質化現象明顯,但很多公司還是不遺餘力地搶發新基金,在上述高管看來,出現這種現象,根源還是在於財富管理需求增長太快,在所有渠道對於投資管理能力不斷挖掘和持續覆蓋的同時,反過來,會促使很多公司尤其是頭部公司把自身投資管理能力在不同渠道進行更好的匹配。
上述高管並不認為這個階段存在多大問題。「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我們會發現這個行業發展速度遠超所有人預想,現在整個行業二十幾萬億的水平,可能過了幾年,又會是一個更大的量級,到時再回頭來看這個階段很多公司的舉動,可能就不會帶著這種疑慮。」
在某基金公司市場總監看來,對於以銀行為代表的銷售渠道而言,首發基金的中收激勵和尾隨傭金要遠高於存量基金的持續營銷,這是造成新基金髮行更受重視的主要原因。不過,隨著招商銀行等渠道帶頭加大對持營的重視,以及監管部門對於明星基金管理基金數量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開始加大持營力度,二次首發越來越多。
「一方面,以睿遠基金、興全基金等為代表的走精品化路線的基金公司,每年新發基金數量有限,優質產品稀缺的情況下,做大做好存量產品是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在財富管理的大背景下,基金作為普適化程度最高的品種,越來越成為投資者必備的資產配置方向,引導投資者定投和長投也是大家必須面對的課題。此外,隨著投資者的逐漸成熟,贖舊買新的現象本身也會逐步減少。」
據上述投資總監透露,目前銀行重首發輕持營的現象已大有改善,兩者在銷售市場的比重越來越趨向平衡,不少銀行不僅首發會有相應的督導和中收激勵,持營也開始有相應的督導和激勵。在其看來,新發基金和老基金並無優劣之分,更多是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合力配置,比如在震蕩調整市,更適合配置新基金,在趨勢上漲的行情中,則適合配置老基金。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