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風水在古人眼中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這並不是古人的思維沒有一點可取之處,所謂的俗語文化背後也蘊藏著無數有關風水學的知識,但是風水學的確雜糅了不少科學理念。
只不過因為封建時代之下百姓們沒有先進的技術,自然也就不明白其實看似並無依據的俗語與風水學知識,實際上背後暗藏著不可撼動的正確觀念。
人所共知家中風水多數都要看光線以及房屋布局,尤其是前者會大大影響到了一間房屋的風水,這種說法的根據在於居民需要接觸陽光。
若是房屋陽光不夠充足那便一定會不利於身體,除去種種常見的因素之外,還有著不少狀況也均會被古人視作不詳預兆。
為何古人會這般堅信俗語文化以及風水學知識,正是在於社會整體處於依靠農業推動經濟進步的時代,而單單依靠耕種終究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
恰好天災人禍乃是人們拼盡全力都無法避免的禍患,無奈古人只好堅信著不停祈禱,希望以此感化老天爺求得多多垂憐,如此日常行為代表的寓意變得極為關鍵。
這句開門三見,大禍臨頭中就飽含了古人的期盼。
話中三見 開門見廚
首先前半句話中的三見,指的是如果見到了三種場景,不論是個人好運還是家族財運,統統都會受到不可逆的負面打擊。
結論雖說過於偏激與片面化,還是不難看出這三種場景著實引人不快,或許若觸犯到這句話中的含義,對於發展飛速的現代人不是大問題。
奈何封建時代的經濟甚至是各個方面的發展,皆無法與現代社會相比擬,所以使得古人們對於金錢看得極重,同樣對於家族未來財運的好與壞也均投放了諸多精力。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真理古人銘記在心,可是大部分古人也絕不是視金錢如糞土的角色,畢竟若要生存下去沒有金錢的支持萬萬不可行,這造成了古人很是注重財運。
如果出現了某件禍事有可能影響到家族財運,對多數古人而言也算是晴天霹靂的噩耗,關鍵的一點還在於是否會影響到登門拜訪的貴客,首先開門見廚是不可取的房屋布局之一。
一家人的用餐情況很大程度上反射了真實經濟條件,吃飯乃是生活中平常到極點的行為,假設讓旁人知曉自身饒是用餐標準都遠超他人,無需多疑接下來難保不會收穫嫉妒的視線。
人性中有著嫉妒與羨慕的一面,古人常說外出萬萬不要露富,因為不知何時就會被仇富的角色盯上。
而當外人登門做客期間開門便見到優秀的用餐水準,焉知對方心中升起別樣的情緒,再者男權社會中亦有著君子遠離庖廚這個觀念。
拋開男女地位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問題,單看遠離庖廚此種行為便會明白,廚房乃是因為會時刻散發出油煙味道,才會在古人心中留下類似不夠清爽乾淨的印象。
事實證明油煙味道確實會讓人心生不悅,特別是打開家門迎接客人的那瞬,客人嗅到了油膩嗆喉的味道,說不定對家中評價下壓一個檔次也有可能。
注重客人來到家中做客後的感受,其實也是在想辦法提升在家中財運,俗話說得好窮人不迎客,並不是說家中條件艱苦就不配接待客人,而是條件方面實在是讓人為難。
索性減少接待客人來緩解家中消費,也不必苦惱客人來到家中若不喜要如何是好,假設客人總是登門拜訪也是財力優渥的象徵,其次開門見廁則是更加不能採用的房屋布局方式。
開門見廁 毀掉好心情
廁所永遠是聚集污穢之氣的地點,讓客人開門後直接與廁所面對面相撞,可想而知身為客人的做客心情究竟是何等的沮喪與不耐,過於晦氣的事物人人都不願意觸碰。
客人登門是為了與做主迎客的家中人敘舊,這裡面自然包含了無數的感情,開門見廁卻能毀掉客人的多半好心情,今後可想而知客人再決定上門的時候會何等猶豫。
另外將廁所布置在家門口也根本不利於生活,人總不能時時刻刻聞著從廁所傳來的不雅氣味,房屋的建造是為了讓人生活條件更好。
若是真做到了開門見廁想必房屋主人也定不會喜歡,再次提及客人登門這件事,不難察覺到客人進入家中心底產生的第一印象,才是決定日後家庭與客人往來是否密切的決定因素。
為了家族財運古人很是注重迎客的禮節,不允許出現開門見廁的情況,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正是為了保住家中財運不會牽連,另外則是開門見禍必會將客人盡數嚇跑。
前兩種還可以說成是不懂為人處世之道惹到的禍患,但客人開門便見到了家中正遭遇災禍,不論如何今後也不會輕易鬆口再次登門,也等於家中丟失了一條人脈。
不管是何種程度與形式上的禍事,終歸也是與禍這一個字有著關聯,禍事的影響力要超出人們想像中許多。
一旦某個家庭曾經與災禍緊密相連過,代表接下來這個家庭極可能會被冠上招災的頭銜,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對此也是一笑了之。
遺憾的是封建時代還沒有迎來高度發達的時代,只要與招災這兩個字眼有關,印證著未來的生活多半都會遭人嫌棄。
結合著封建社會的風氣與特徵來看待這句俗語,也能從小事情看出來兩種不同社會風氣的本質差別。
改變現狀 尊重文化
縱然現如今這句話背後的含義變得不再可取,只是這句俗語所代表的不僅有風靡古老社會的迷信觀點,亦有古人對生活的期待與祝福。
既然覺得通過虔誠的舉止能夠改變不吉利的現狀,那麼古人甘願約束自身行為做出改變,一切的起源都是為了讓生活更美滿,這個初衷也道滿了華夏民族的包容與大氣。
作為現代人中的一員可以不去接受這種觀念,請也嘗試著體會古人當時以何種心情創造出了句句俗語。
哪怕很多俗語文化背後所展現的道理皆已過時,文化不只有傳承這一條路,得到了後世人的尊重便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