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三語文試卷被指出現偽唐詩。圖/網路視頻截圖
語文試卷上讓考生賞析的一首「唐詩」,竟然是「假」的。
據江南都市報報道,近期,在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聯考語文試卷上,一道古詩文賞析題中的唐詩《秋江別友》,被考生指出「查無此詩」,並且作者王晦之也被查出並非唐朝詩人。此事引髮網友關注。
5月21日,試卷命題部門十堰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中組一名工作人員對媒體稱,該詩歌確實是採用了唐詩風格,是一位研究生導師的講課稿。對此,不少網友產生質疑:既然是研究生導師的原創詩,可以稱作唐詩嗎?
顯然,今人的仿唐詩風格的作品不能等同於唐詩,尤其以「唐詩」之名,堂而皇之出現在高中聯考語文試卷中,這是非常不妥的。如此混淆唐詩的概念,用「誤人子弟」來形容亦不為過。教學命題當認真嚴謹,不容兒戲。
眾所周知,唐詩有明確界定,既然是今人仿寫的作品,即使採用了唐詩風格,那也不能稱為唐詩。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而把今人仿寫的作品,稱作唐詩,還作為考題讓高中生賞析、解答,這給學生帶來的不是新知,而是誤導。
語文教學中,「求真」是一種基本的要求,這同時也是育人的一種珍貴品質。命題部門把這樣一首「偽唐詩」納入莊重嚴肅的七市州聯考試卷,如此糊弄學生,簡直是兒戲了。
十堰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中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這個事確實是有些不嚴謹。」嚴格來說,所謂「不嚴謹」的說法有點輕描淡寫了。教學考試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何況是面向數萬考生的七市州高三聯考,此次事件可謂接近教學事故的範疇了。對此,當地教育部門應該調查處理,給個明確說法。
此次,「偽唐詩」到底是哪來的?又是怎樣流入七市州高三聯考試題的?相關的審核機製為何沒有起到把關作用?這些公眾關心的疑問,也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回應。
有網友調侃,「學生(卷王們)花了三年時間一字一句地預習複習,命題組用ai半分鐘時間打出一份文法不通的試卷出來讓學生做」「遠山銜落日/欲問重來日,這種憨態可掬的重字放到網文里都要被嘲笑吧?」
當然,這首「偽唐詩」出自誰之手,是不是ai的「傑作」,目前尚無斷定。不過,聯想到前不久,《荷塘月色》《滕王閣序》等經典作品被論文檢測系統誤判為ai生成一事,不得不令人警惕。這種文學作品「古今穿越」的現象,至少為ai技術手段對教學的影響提出了預警,敲響了警鐘。
同時,此次事件表明,教學命題要認真嚴謹,命題者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具備基本文獻考據能力,避免「偽作」流入試卷。
教育承載著千萬學子的未來,絕不可放棄認真嚴謹之原則。而傳播知識與美,尤其離不開真實。唯有真實,方能育人。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柯銳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