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界的頂流,正經歷生死一戰。
近日,一則「防水衝鋒衣含PFAS可能影響女性生育」的新聞報道引發熱議。當人們在熱搜榜上看到這個聳人聽聞的話題,很難不點進去一探究竟,畢竟近兩年衝鋒衣可謂是全民爆款,幾乎人手一件。
尤其最近天氣回暖戶外游爆火,企業生產衝鋒衣的縫紉機都快踩冒煙了。猛然出現一條這樣的新聞,如平地一聲雷炸懵不少人。普通人紛紛翻出自家衝鋒衣,連夜查看面料成分生怕中招;社交平台上,話題成了流量密碼相關內容五花八門。
儘管官媒站出來闢謠,但隨著熱度飆升「毒衝鋒衣」的風波,從始祖鳥擴大到面料供應商GORE-TEX,進而使整個衝鋒衣行業陷入信任危機。
目前市面上存在幾種聲音:有人認為品牌自證清白的力度不大;有人覺得衝鋒衣天塌了;還有部分人覺得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
金錯刀深扒了下爭議的源頭,通過解答三個疑問,聊一聊衝鋒衣的天,真的塌了嗎?
一問:
致癌風險背後,誰在玩文字遊戲?
衝鋒衣事件愈演愈烈,源於大家對健康風險的重視。
任何一樣產品,但凡和「致癌」「致不孕」等詞掛上鉤殺傷力都巨大,
衝鋒衣事件的起因是有媒體報道稱,不少衝鋒衣中含有化學物質PFAS,它雖然可以讓衝鋒衣防水防風,但會滲入生態環境與人體,並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生殖和發育系統等器官,甚至引發癌症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之後,「防水衝鋒衣會致女性不孕」「防水衝鋒衣會致癌」「衝鋒衣有毒」等說法開始盛傳,尤其是當矛頭直指中產標配的始祖鳥和其背後的面料供應商GORE-TEX,一時間「中產恐慌」和「高端有罪論」甚囂塵上。
經過一周時間發酵,中間涉事品牌相繼發聲,官媒及時闢謠但仍然沒有破解消費者的恐慌。
金錯刀經過與權威化學專家溝通、採訪服裝行業相關人員以及對致癌物質PFAS的溯源研究,最終得出結論:這次爭議的本質,是一場符合流量傳播邏輯的文字遊戲。
抽絲剝繭後可以發現,輿論的核心是PFAS致癌。
有些化學常識的人都知道,PFAS中文全稱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它壓根不是一種物質,而是一系列含氟有機化合物的統稱,是個包含4700種化學品的大家族,就和我們常用的蛋白質、維生素一個意思。舉個例子當醫生簡單地說補充維生素,你壓根不知道是補充維A、維B還是維C。
現實生活中,PFAS化合物因為具有極好的防水、防油、防污、耐熱等特性,被廣泛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的一次性紙杯、化妝品、一次性餐盒等有防水、防油功能的產品中,大多含有PFAS。《人民網》的報道中提到,「有數據顯示,98%的人類體內含有這種化學物質。」
媒體新聞和專家實驗報道中,明確對人體有害的是PFAS合集中的兩個子元素——PFOA(全氟辛酸)和PFOS(全氟辛烷磺酸),具體的影響目前僅限於動物實驗。
簡單來說,有毒的PFOA和PFOS只是PFAS合集中的兩個很小的子集,因此不明確究竟是哪種 PFAS物質,把出現PFAS成分的產品統稱為有毒就是以偏概全。
那衝鋒衣是如何與PFAS聯繫上的呢?
衝鋒衣的一大賣點就是防水透氣,原理是布料經過拒水劑處理後會在表面產生一層塗層。
二十多年前,拒水劑生產使用的電解法工藝,過程中會出現PFOA的副產品,雖然含量不多,但仍然會對身體產生傷害。歐美國家早在二十年前就禁止了這種生產工藝,如今只有劣質產品和假貨中會使用。
被扯到這次爭議中心的GORE-TEX功能面料,是一種由表布、薄膜和裡布粘合製成的複合結構面料。其防水功能是源於面料中間的GORE-TEX薄膜,而非面料表面的防潑水塗層。
傳統的GORE-TEX薄膜,由PTFE製成,只是PFAS家族中的一員,且它屬於高分子,科學研究證明PTFE具有高度穩定性、無毒、不會被生物體吸收利用,且不會在環境中化學降解。最關鍵的是,GORE-TEX在2022年,已推出全新ePE薄膜,由膨體聚乙烯(ePE) 製成,不含PFAS物質。
如果新聞把這些掰碎了講給大家聽,那只是一篇科普文,遠不如把大熱的衝鋒衣當靶子有流量。
只能說大家的恐懼源於無知,而無知又會帶來盲目自信。
二問:
世紀面料升級,為何反而被黑?
「氟恐懼」的新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
在近十年里,被「含氟」攻擊的品類就有特氟龍不粘鍋、含氟牙膏、氟利昂製冷劑等。
其實大家完全不必「談氟色變」,我們生活中很多產品都是含氟製品。比如人工血管、水管里的生料帶、防水化妝品等產品中都有氟元素,其對人類產生危害的渠道是通過污染地下水等食用方式,意味著只要不吃這些材料,影響微乎其微。
那這次為何矛頭直指衝鋒衣呢?
起因是GORE-TEX出於環保考慮,升級了新的ePE薄膜技術,並宣布將在2025年底全面升級為新型材料,因此便被一些媒體強行因果論。
問題是,明明是行業級痛點升級,為何反而成了輿論導火索?
根本原因是每次顛覆性的行業升級,都會引起行業震動。
縱觀GORE-TEX從一個小作坊,到如今做出世紀面料,每次顛覆式創新都會引發同行震驚。
1.服裝界的喬布斯,幹掉「棉花殺手」
67年前,登山者之間流傳著一個比高山更可怕的死神,那就是「棉花殺手」。
在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中,棉花雖然能保暖,但吸水性太強,在滑雪和爬山的過程中,棉布一旦吸收了汗液和水分比不穿還冷,被稱為「死神的殺手」。
直到1958年,Bill Gore和他的妻子Vieve Gore在自家的地下室創立戈爾公司。為了研發一種既防水又能散熱的材料,他們死磕了近二十年,做了成千上萬次實驗。
直到1970年代中期,他們發現當聚四氟乙烯處於薄膜狀態時,從外可以防水,從內部卻可以很好排出空氣,他們把這種布料稱為GORE-TEX。
這種既能阻隔雨雪和大風,又能排汗透氣保持人體的乾爽的薄膜,一面世就成了傳奇,被美國《財富》雜誌列為最好的一百個美國產品之一,被稱為「世紀之布」「人類的第二層皮膚」。
儘管GORE-TEX性能優越,但1975年,市面上99.9%的戶外品牌都對GORE-TEX持拒絕態度,理由是當時公眾普遍的認識是防水和透氣是兩個互斥的功能,而 GORE-TEX面料既防水又透氣的功效完全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
只有一家做帳篷的企業敢於嘗試並將其首次商業化,他們做的全球首款GORE-TEX防水帳篷,幾周就賣出300頂,從此開啟了GORE-TEX商業帝國的大門。
2.隱藏的科技公司,死磕行業痛點
有報道顯示,GORE-TEX公司有數百個技術博士,坐擁超過3400項發明。與其說GORE-TEX是個面料供應商,不如說其是個科技公司。
GORE-TEX對行業痛點的研究,並沒有隨著品牌壯大而停止。比如GORE-TEX推出ePE薄膜技術,主要就是因為聚乙烯可降解或回收,本質是其在環保基礎上,不降低產品性能的結果。
深扒GORE-TEX的產品動態可以發現,其在環保方面的舉措不僅是研發新的薄膜技術,而是貫穿整個生產供應流程。
比如GORE-TEX製造工廠,通過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電力等方式減少55%的碳足跡;GORE-TEX還會幫助供應商逐步棄用化石燃料、實現製造流程電氣化以減少碳排放。
服裝行業專家表示,在紡織行業內平衡功能和環保很難,但仍有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嘗試。這個過程中,研發和時間成本都會增加,但長遠來看,利好全行業的產業升級,不該讓企業再因為輿論負重前行。
三問:
謠言的照妖鏡,暴露了誰的軟肋?
謠言是面照妖鏡,能照出品牌硬實力,也能暴露行業軟肋。
這次輿論危機對所有衝鋒衣品牌都是一次考驗,考的不僅是如何在謠言中重建品牌信任,更要建立行業規範,加固護城河。
從行業角度看,這次謠言不是「催命符」而是加速器,能倒逼行業升級。
輿論爆發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在默默攻克這些難題,但化學專家明確表示,無氟衝鋒衣目前仍有不少性能缺陷沒有攻克,如果普通消費者日常穿著完全夠用,但到了環境苛刻的戶外,傳統工藝還是現階段的最優解,畢竟衝鋒衣在戶外是保命的裝備。
此次波及整個衝鋒衣行業的信任危機,必然會倒逼行業創新升級或建立更完善的辨別制度。要麼加速製作出性能更好的無氟產品,要麼建立舊品回收機制,減少環境污染。
除此之外,這次信任危機還能加速行業洗牌,減少風口後的亂象。
近兩年衝鋒衣行業爆火,但蒙眼狂奔背後必有漏洞。
在一張吊牌被炒到300元的熱潮下,催生了很多劣質衝鋒衣和假貨。有調查顯示,市面上30%的衝鋒衣實為普通夾克,毫無防水性能,卻借營銷話術收割消費者;還有部分劣質產品,面料沒有經過嚴格篩查,存在更大的風險,有些甚至會違規使用含PFOA的拒水劑,它們才是真正的「毒面料」源頭。
經過此次風波,普通消費者可以打破認知壁壘,提高辨別能力。
低價衝鋒衣可能使用劣質含氟防潑水塗層,購買時需核實產品執行標準及檢測報告,避開「三無」產品。如果完全不信任「含氟」產品,可以優先選擇明確標註「無氟」「環保防水」或「PFAS-Free」的衝鋒衣。
根據2024年實施的衝鋒衣新國標,宣傳「無氟」的產品需通過全氟辛烷磺醯基化合物(PFOS)和全氟辛酸(PFOA)檢測,可信度更高。若品牌未明確說明,也可以直接諮詢客服,要求提供檢測報告或成分聲明。
30年前,一篇漏洞百出的報道讓國產味精市佔率從43%暴跌至5%;今天,衝鋒衣行業站在同樣的十字路口,再次證明了一件事:商業世界的生存法則,從不是『絕對安全』,而是『相對信任』,能跑贏謠言的品牌,必須有抵禦風險的硬實力。
謠言危害很大,但很難殺死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