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蘇曉晗 許可
2025年3月20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出版社主辦的「日常寫作中的歷史肖像——封治國教授新書座談會」在藝術人文學院舉行。
范景中主/編 封治國/著 《與古同游——項元汴書畫鑒藏研究》 (修訂版)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c出版 2024年12月第2版
何紅舟 鄔大勇/主編 金一德/著 封治國/整理《一德之見:金一德藝術日記》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2025年2月第1版
本次座談會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董捷教授主持,出席嘉賓有: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孫景剛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范白丁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黃小峰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封治國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畢斐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吳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責任編輯張惠卿、副編審徐新紅。
「日常寫作中的歷史肖像——封治國教授新書座談會」
學術深耕:從鑒藏史到人文鏡像
《劉孚周日記》由封治國、劉國蘭整理,是江西省近十餘年來首部被發現並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記,全景式展示了風雨飄搖的近代歷史上一位士人的生活。劉孚周,清末江西建昌府南豐縣人,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關心科舉和時局,熟悉西學,留意金石碑帖,交遊廣泛,日記中對晚清民國的不少重要歷史人物均有涉及,為研究「浙路風潮」等歷史事件及晚清科舉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一德之見:金一德藝術日記》是中國美術學院著名油畫家、教育家金一德先生40餘年日記與手稿的首次公開,真實呈現他的創作思路、閱讀心得、教學理念,以及他對中國油畫發展的深入思考。整理者封治國認為,日記中最能打動我們的,是作者數十年如一日不斷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所進行的反思與反省。同時,由於日記的時間跨度極大,也記錄了油畫系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更留下了不少人物的鮮活履痕,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組合書影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教授孫景剛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畢斐聚焦文獻整理,認為這三本書可以合為一本來看。藝術史到了今天可以說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由此也會產生諸多亂象,在這個關頭,封治國教授這三本書籍的出版,既忠實於原稿語言,又通過細節提煉出時代鏡像,這對藝術史的寫作來說可謂恰逢其時。不管是日記的整理還是經典課題的研究,這都提醒著我們要對自己所關注的問題進行思考,這歸根結底還是要強調經典,這可以給我們展示出新的氣象,其背後體現的正是人文學科的價值。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畢斐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吳敢認為封治國教授的三本新書,可以看出對一種超越個人價值的追隨。其對項元汴的研究,揭示出學習中國畫乃至美術教育發展的根本路徑,即中國畫只有懂鑒賞,與歷史上的重要之物、重要之人產生共鳴,才能最終回到人的本身。而當下的所謂專業學習,很少有從民族精神的高度超越融入中國大傳統、大追求之中的,項元汴、劉孚周、金一德三人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能從中感受到的是他們之間對某種更大價值的追求,這是需要引起當下研究者注意的。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吳敢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黃小峰教授認為,整體看來,封治國教授的書有一個非常強的線索,即「與古同游」。黃小峰教授認為,「與古同游」首先體現了人們對於古的興趣,如書中所展現的項元汴的鑒藏生涯,這其實回應了藝術史在美術學院第一現場的特點,因為藝術是進入歷史的重要手段。書中也正是通過項元汴對於歷史的認知來進入古代的宏大中國。其次,人類總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藝術史寫作中逃不掉的是如何擴展精微個案的認知以及如何建立宏大敘事,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卻構成了一種張力編織在一起,意義非凡。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黃小峰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范白丁教授表示,現代化的藝術史進入歷史是較短的,過去往往是從品評、鑒賞、實踐等方式來理解歷史。現代藝術史之前的藝術史家也往往和實踐、鑒藏息息相關,以這種方式去感受和研究藝術。現代藝術史學提供的是我們的未必是討論藝術的最好或唯一方式。所謂人文主義的藝術史,也正是體現了一種更高級的藝術史。而在封治國教授的三本書中,共同顯現出一種對史料考證的紮實功底,體現出的是真學問而非空談。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范白丁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董捷教授談到,畫家有畫家的能力,而歷史研究也並不完全是腦力勞動,其中也有技術在內。再偉大的東西,最終都會分解到技術層面。這種技術反應在史學研究中,往往體現在對大量史料的把握上。所謂日常寫作的歷史肖像,就是在探討如何把這些自己所需的資料、形象「抓」出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封治國教授無疑是一位獨具「畫眼」和「筆力」之人,尤善於從日常材料中「抓」出歷史肖像。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董捷教授
最後封治國教授表示,自己2008年在萬木春老師的推薦下考取范景中老師的博士,這一求學經歷賦予了自己另外的一種眼光,強化了學術研究能力,使得自己能夠更真切地觀看和理解圖像與文字。封治國教授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畫家,對人物肖像的創作使得自己更關注人本身。同樣,反映在學術中,當自身面對活生生的對象和具體材料時候也更能夠激發起自己的熱情。因此,這三本書又有著一大共性,即這些具體的人能夠串聯起一個個時空,也希望研究能夠回到作品和文獻本身,強化對於作品的感受力,這是學習藝術史、學習繪畫的重要部分。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封治國教授
「轉載請註明出處」